寫春秋戰國的書,一般從周幽王、犬戎、秦襄公、周平王寫起,緊接著就寫鄭、宋、魯、衛四國,最多寫到20回,之後就不怎麼看得到這四國了。再去看一看春秋早期的地圖,此四國算是除五霸、七雄外比較大地盤的了,而且四國團成一團,牢牢佔據中原位置。這四國可真是條件好、起點高,在春秋早期屬於中等發達國家。
條件好是指地處中原的位置很重要。除了要有地,地上還要有人呢。楚國那麼大,南邊全是亞熱帶雨林,基本收不到稅,徵不到兵,連馬都養不了,完全屬於“低價值國土”。中原就好,“人地一體化”程度相當高。要知道,秦國在此時,以及之後很多年,可都是窮鄉僻壤啊,400年後的秦王還憤然吼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的“勵志格言”。
起點高是指爵位。爵,先是一種酒器,不是酒杯,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分酒器、溫酒壺一類的東西。不同身份的人,喝酒的器具是不一樣的,依次有:爵、觚【gū】、觶【zhì】、角【jué】、散【sǎn】、壺。按此順序,喝酒的人身份越來越低,分酒器的容積越來越大。合理,身份高的人可以少喝點,身份低的求人辦事,就得“拎壺衝”。由於酒器代表著身份,所以賜予身份就叫做“封爵”,爵便從一種“酒器”變成了一種“禮器”。諸侯國的爵位,從高到低有五檔:公、侯、伯、子、男。這個爵位很重要,爵位越高,封地越大,地區越富裕,作為種子選手一樣去震懾周邊的小諸侯;同時,也要置於周王朝老姬家同姓諸侯的眼皮子底下,要靠自家兄弟監視他們。可惜,歷史總是在證明,“自家兄弟”往往是最靠不住的。其實靠不住的是人性,你給異姓兄弟和自家兄弟等同的條件與待遇,讓他們發展起來了,一樣靠不住。
這四國條件好,起點高,小時候確實都胖過。鄭莊公時鄭國一度成為春秋早期第一大國,霸佔《東周列國志》第一冊前半本相當可觀的篇幅,讓讀者一度以為他們就是主角;“忠厚長者”宋襄公雖遭人譏笑2000多年,可畢竟是與強楚爭奪過霸主交椅的;魯國掌管王室祭祀,在春秋剛開始大家都還沒撕破臉的時候,誰都要給三分薄面,還擁有過魯僖公騰挪輾轉出的高光時刻;衛武公勤王有功,隱隱成為諸侯首領,平王東遷後衛國還晉級為公爵國。
然而,剛剛度過風微浪穩的春秋早期,中原大地才開始有了一點風起雲湧的感覺,四國便轉而江河日下,令人不甚唏噓。為什麼呢?僵化、內耗、內卷——這是春秋諸侯的通病,哪國都一樣,做不得主要原因。主因還得歸為當時估計還沒人能基本鬧明白的“地緣政治”。
成也中原,敗也中原——中原乃“四戰之地”。就像巴爾幹半島一樣,周邊哪兩國鬧矛盾,都把炸彈往這裡扔,整個國家就是個大戰場。好比晉楚要爭霸了,楚國北伐,說鄭國你借個道吧。鄭國say yes or no?Say no,楚國先幹你;say yes,晉國要記仇,打跑了楚國緊接著就打你。而且,勢均力敵的晉楚一決戰,戰場很可能就在距兩國同等補給距離的鄭國境內。戰場周邊、補給沿線,有腿的百姓都得跑路,生產全部停滯了呀。
你再看這四國周邊都是誰,晉、楚、齊,當世GDP前三強,中土四國又惹得起誰?你再看這三強國,包括後來崛起的秦、吳、越,哪國都有一面要麼靠大海,要麼靠荒原,要麼靠叢林。至少這一面是可以不設重兵的,主力部隊可以集中在主攻方向上,玩過這一類遊戲的人都懂的。這就是“地緣政治”裡面的“邊緣地帶理論”: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的命運……
下一篇我們就來看一看,控制了邊緣地帶的幾大國,支撐他們崛起、稱霸的國家靈魂都是什麼。繼續關注《歷史書以外的歷史08:大國魂》。
全系七十餘篇,十多萬字,隔日一更,首發渠道:微信公眾號“一爹”。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