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忘初心:允執厥中。
身為華夏兒女,你能說出華夏文明的人文先始是誰?
答案是:伏羲。
地球誕生40幾億年以來,滄海桑田沉浮,已歷經好幾輪文明的生滅。我們這一分支是華夏文明(龍的傳人),從伏羲開始。
作為群經之首,代表華夏文明源頭的《易經》,是伏羲發明創造的。
《易經》貴中正。
傳承到饒、舜、禹時期,文明核心精煉成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火種。
2、不偏不倚,中正之道。
一棟大樓,出現傾斜,樓體歪了,我們稱之為“危樓”。
“人心惟危”,並不是說人心叵測、危險,而是說人心出現偏倚,不在中正的位置,所以做不到:客觀、公正,無分別心,不帶偏見地看待萬事萬物。
當一個人,不帶任何偏見,去行為處事,那就是做到了中正,此為“中庸之道”的正解。
中庸,不是貶義的平庸無能,而是一種漸入佳境——陰陽和諧的平衡之道。
《易經》規律:陰陽和氣得生髮,陰陽相沖有損益。
老子《道德經》中言:“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和,即是陰陽沖和,中正平衡之狀態。
所以,當天時、地利、人和,皆集於一身時,宇宙之勢在必行,做事自然可成。
3、守一得正:惟精惟一。
道家文化,經常提到:守一。
中正之道,是本;(理念)
守一不二,是體。(做法)
為什麼會有不二法門?
因為守一,就是不二。
在《易經》太極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守一,就是守住太一,如如不動。
二,就是分別,一分為二,有陰和陽。
道家說“順為凡,逆為仙”。
太極的兩股勢力,陰和陽的相生相剋,體現為:順和逆。
順時針,為增加,多多益善,繁華茂盛;
逆時針,為消減,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所以說,
入世的法則,是增加的法則,如《易經》之乾卦,以進為進,自強不息;
出世的法則,是斷舍離之法,如《易經》之坤卦,以退為進,厚德載物。
世間人的矛盾,是入世和出世,不能兩全;世俗和修行,有衝突矛盾;固有“世上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詩句。
事實上,《易經》是陰陽一體,乾坤相合。入世和出世,是可以和諧統一的。
一個人,既可以入世,成家立業,追逐夢想,實現自己的目標;又可以持出世之心,享受人間物質和繁華,卻不為其所牽絆。
凡人的心態,賺了1個億,他就認為,這筆財是屬於他的。當失去的時候,他會痛心疾首,抑鬱而終。這是為物所累。
而入世和出世兼修的人,則不一樣。
他會全力以赴,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具備乾卦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賺到1個億,他不會嫌多,失去1個億,他也不會痛心疾首。
錢財乃身外之物,恩怨皆過往雲煙,拿得起,放得下。此為有修行功力之人,具備坤卦的厚德載物。
一個人身上,陰和陽,和諧平衡,則身心平衡,延年益壽;
一個人做事,乾和坤,相得益彰,則進退有度,允執厥中。
乾坤合一,得其平衡者,為大成。
以上為《易說瑾言》第1篇,共120篇,系作者的收山之作。讀完感到受益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點贊、轉發、評論。
作者主頁專欄,有解讀《易經》、《道德經》、《莊子》的國學文章,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