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頭條看到一個朋友的提問:怎樣看待“因為社會進步,年輕人變懶”的觀點?
耽誤大家幾分鐘時間,聊一聊這個話題。
如果說年輕人不太做重體力活就是變懶的話,可能這個論點成立。其他情況下,這個觀點未必成立。
比如說,美國《手部療法期刊》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千禧一代”(指1984~1995年生人)年輕人的手部握力正在變得越來越小,男青年尤甚,這與這一代人長時間使用智慧手機發簡訊、滑動螢幕和打手機遊戲有關。
但這,並不意味著年輕人就變懶了。
從某種程度上說,現在的年輕所面臨的挑戰和機會比上一輩人還多,如果他們想勤快的話,可以很勤快。
在這個全球化和網際網路普及的時代,只要您勤快,讓你忙越來的機會有的是。
農業時代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一黑人就幹不了什麼事了。
現在,只要你願意,只要你有精力,下了班幹代駕、開出租,寫文案、拍影片,做跨境電商,可以做的事情數也數不完。
有一種勤快,叫“做自己擅長的事”;有一種“懶”,叫“外包思維”
梅西踢球的才華世人皆知。他的腳法靈活,射術精湛,無論是破防、還是控球,都有出色的表現,甚至還經常用頭球攻門。
按照梅西的身體素質,修理自家的草坪應該是小菜一碟,可他不能這麼做。
梅西不修草坪並不意味著他懶。比起僱用來的工人,即使他修剪草坪又快又好,在經濟意義上他也不應該這麼做。
因為這樣做不划算。梅西應該把他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踢球上,剩下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有些人認為現在許多年輕人自己不做飯,動不動點外賣,是“懶散”的表現。這不盡然。
還有一些人正是忙於自己擅長的工作,或者想做一個擁有多種本領的“斜槓青年”,那他們就無法對生活中的一些事親力親為,代之以“外包”或者“定製化的處理”。
不是偷懶,是多執行緒任務特別“勞神”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他的著作《思考,快與慢》中講過一個遊戲,意在表明我們執行多重任務是如何地“燒腦”。
首先,編一串不同的4位數數字,比如說5294,並將這些數字寫在一張卡片上。然後,在桌子上放一張空白的卡片。接下來的任務叫做“加1”,具體做法如下:
敲打出一個穩定的節奏,最好是有一個節拍器,並將其設定為一秒一拍。
移動空白卡片,大聲讀出數字。然後等待兩個節拍,說出一個新的數字,這個數字是將原來的那個數字的每一位都加1得來的。
這樣,原來的5294就變成了6305。同時,一秒一拍的節奏還要跟上。
遊戲的結果表明,很少有 人在加1的任務中能勝任超過4位數的數字。(如果朋友們感興趣,不妨也來試一試。)
其實,人們的注意力是很稀缺的。生活中的一些瑣事,比如今天應該裝什麼衣服,家裡的洗衣液該買了,還有兩個快遞到了菜鳥驛站,等等,都是很勞神的。特別是當你全身心完成一項工作時,這些事情就很容易被忘掉,或者讓你覺得身心疲憊或心生煩躁。
於是,有些人就對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外包”和“定製”。
比如,工作忙的時候,就點外賣;送個東西就叫跑腿;衣櫃裡只擺幾件成套的衣服;有的人甚至專門在公司放一個已經裝有私人必備物品的行李箱,以便隨時可以出差。
這些都不是懶,而是省下時間來精力做更重要的工作,或者空出時間來享受生活。
西方諺語“Work hard, play hard(玩命工作,詩意生活)”,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對前途失去信心,導致部分年青人“變懶”
懶惰是人的天性。
經濟發展得快,大家透過努力工作能夠改變現狀,實現夢想,那麼勤奮就成為大家的共識,而懶漢則被時代所拋棄,留在社會的底層。
然而,當經濟發展平緩,階層躍遷越來越難,年輕人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改變自己的命運,奮鬥失去了意義,努力喪失了動力,於是,人就變得日益懶散了。
1990年1月12日,日本股市暴跌70%,此後的20年沒有翻過身來,被稱之為日本“失去的20年”。
由於經濟低迷,這一時期的年輕人隨遇而安,不思進取(主要是進取也沒有太大希望),沒有夢想,沉迷於網路世界,沉迷於二次元,被稱之為“平成廢宅”( “平成”是日本明仁天皇的年號,從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
而我們的身邊,是不是也有些因“買房難,就業難,升職難,掙錢難,擇偶難”而日益變懶,漸漸“佛系”和“躺平”的年輕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