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遊戲能帶來樂趣,而我們日常所做的事——例如工作或坐在家裡發呆,卻令人覺得無聊呢?為什麼有人即使在納粹集中營也能滿心喜樂,有人到度假勝地旅遊卻感到單調乏味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秦暮的書友會。今天我們開啟本書的第四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心流?透過這一講的學習,你就能夠回答上述問題,學會可能產生最優活動的體驗,並且有助於自我進入心流的性格特徵。
(1)心流活動
作者透過研究作曲、舞蹈、攀巖、下棋、航海等活動中的心流體驗,發現了一個共同特點:不論這種活動是競爭性的還是投機性的,所有的心流活動都會產生一種新的發現、新的創造,把當事人帶入新的體驗中。它能使自我意識進入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簡言之,就是讓自我內心更復雜、自我也因此而成長,這便是心流活動的關鍵。
其實,體驗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挑戰與技巧。當對一項活動的學習處在低挑戰與低技巧階段,自我可能會有心流,但不會太久;隨著對活動的熟練,技巧提升,就進入了高技巧低挑戰階段;這時,想要繼續改善對這項活動的體驗,必須提高練習的挑戰,可是挑戰難度高了,對應的技巧又不足以支撐,就處在了高挑戰低技巧階段,此時人們很容易因為完不成高挑戰而放棄;只有將目標定位在高挑戰及高技巧階段,內心充滿動力並向這個方向努力,就會重新達到心流狀態。
就是因為一些活動具有這種充滿動力的特性,才使心流成為成長與發現的源泉。如果我們長期重複做著同一難度的事情,便會感到厭煩,只有尋求新的挑戰,才能重新體驗到樂趣。此外,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說,產生心流的活動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攀登、滑雪等活動對喜歡極限運動的人來說具有挑戰性,也充滿了樂趣,但這種活動對於一些音樂家來說可能毫無吸引力,他們更可能在學習演奏樂曲中獲得最優體驗。所以,對於自我來說,找到適合內心的活動並制定合理的成長目標是獲得心流的重要途徑。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自古以來,心流跟宗教一直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藝術、戲劇、音樂、舞蹈等都起源於宗教活動。當然,現代社會中,宗教已經在人們生活中不佔據主導作用了,心流活動也就逐漸趨於世俗化。我們不一定要透過宗教等活動獲得最優體驗。作者說,心流活動是一種自由的選擇,跟終極意義來源有更密切的關係,因此用它來描述文化,或許更能彰顯我們的本質。
(2)心流與社會文化
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中,把追求幸福當作有意識地追求目標。而與之類似的,我黨的初心和使命也是為人民謀幸福,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美國有沒有實際去追求他們的目標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我黨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
如今,我黨的使命已經成為了獨特的文化,薰陶和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我們的這套文化觀念適合我們自己,但不一定適合其他國家的價值標準。就比如我們在新冠期間自覺隔離,歐美卻要維護所謂的自由。這便是“文化相對論”。我們不能說哪種文化就一定好,但如果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以最優體驗作為最終目標,整個社會就會有更多的精神負熵。
不光是現今社會,其實史前文化中就已經包含了精神熵元素:委內瑞拉的亞諾馬密族人,跟其他以戰士為主的部落一樣,比現代的軍事超級強權更崇拜暴力,而且把到鄰村燒殺擄掠視為最大的樂趣。當然,更多的還是積極的文化將心流融入生活的例子:舒什瓦普地區在印第安人心中是片富庶之地,在這裡足以建立永久的駐紮地。但是他們依然過著遷徙的生活,就如長老們所說的,當週遭的一切都在可預料之中,生活也便沒有了挑戰,人生也便沒有了意義。因為他們更願意遷徙到新的地方後,使用複雜的技術文化使得生活更豐富,內心也獲得更多樂趣。
我們再回到現代社會,調查顯示,美國公民對個人幸福的評價與古巴和埃及人民相去不遠。要知道,古巴和埃及的人均收入不及美國的1/5和1/10,雖然有研究指出國民財富越多幸福度就會越高,但這一調查結果駁斥了此類研究的結論。由此可見,最優體驗與物質條件關聯不大,與所熟知的文化及個人行為息息相關。
將這一結論應用到工作中,如果對待工作全情投入,挑戰與技巧完美配合,且具有掌控感,那便會產生強烈的心流體驗。這也揭示了心流體驗的第二個條件:一個人重組意識達到心流的能力。所以在你枯燥乏味時,應當把促成心流的內在狀況列入考慮範圍。
(3)自得其樂的性格
當然將日常體驗變為心流並不簡單,可是,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這方面能力。不過,有一類人好像天生不能體驗心流,就是患有“缺乏苦樂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們所患的症狀和“過度包攝刺激”有關。我們在這裡不需要理解這些專業詞彙的意義,只需要明白與這幾個詞彙相關的人無法集中精神,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也導致他們無法體驗真正的樂趣。此外,還有一類與化學平衡有關的注意力失衡的人也不易產生心流體驗。它們二者因為精神能量飄忽不定從而影響心流的產生。而另一類問題是過度自覺或以自我為中心,因注意力太狹隘且缺乏彈性,也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喪失自我成長的機會。
以上所談論的心流障礙都來自我們內心,接下來我們談一談外在對心流產生的阻礙。第一個是自然環境。當所處的生存環境太過艱苦時,享受人生樂趣的機會變得極為渺茫,但是也不能完全消滅心流體驗,例如愛斯基摩人就在北極冰原上快樂地生活。第二個是社會因素,作者說它或許就沒有那麼容易克服了。例如奴役、剝削、迫害以及文化價值觀遭到摧殘這都會破壞樂趣的產生。有兩個詞可以很好地描述社會因素對心流的阻礙——“失範”和“疏離”。其中失範指的是行為規範被擾亂的社會狀況,主要在經濟崩潰或本土文化遭到外來文化摧毀時出現。疏離指的是一種被社會體制逼迫而採取與本來目標相悖的行為。對應到個人層次上,失範對應焦慮,疏離對應厭倦。
說完了心流障礙的內在和外在,我們再來看看快樂是遺傳的還是習得的?前面我們知道注意力失衡的人不容易產生心流體驗,那麼反過來,對注意力失衡具有抵抗能力的人自然容易感受到心流,也就是說,遺傳對心流的產生有一些影響。但是,透過分析簡·漢密爾頓博士一系列視覺刺激與大腦皮層的實驗可以得出這樣的解釋:心流較強的人能關閉其他資訊的管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閃光的刺激上。也就是說,注意力集中與心流的關係非常密切。
最後,作者研究發現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對孩子心流的體驗有持續影響。而有助於產生最優體驗的家庭環境具有五個特點:第一是清晰,即孩子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第二是重視,即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事有濃厚的興趣;第三是選擇,即孩子覺得自己有很多選擇;第四是投入,即讓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去全心全意地做自己喜歡的事,第五是挑戰,即父母可以為孩子安排複雜漸進的活動。在這種環境下培養的孩子,一定是快樂、活潑、堅強的,也易於在生活中產生心流體驗。
(4)在困頓中體驗快樂
有一些人屬於“自得其樂的性格”,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在大多數人都無法忍受的困頓中尋找快樂。例如,書中提到的克里斯托弗·伯尼就是在困境中尋找樂趣,才度過了被納粹單獨關閉的那段艱苦歲月。在被關禁閉後,他將注意力轉移到周圍的事物上,可以是門,是窗戶,是床,是被子,想象它們的構造、額外的用處、長度、寬度等等特徵。
羅根在研究了很多劫後餘生者的記錄後,認為自得其樂性格的人有足夠的精神能量,透過對周圍環境的分析,可以獲得新的行為機會。而擁有自得其樂性格的人部分可以歸功於遺傳和童年的家庭教育,更多的則是不斷地練習及約束,這樣可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從明天開始,我們跟隨作者探討該怎麼做,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以上內容整理自《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一書,為本書系列第4講。更多文字內容關注公眾號Qinmudsyh,更多音訊內容關注喜馬“秦暮讀書”。想要了解更多關於心流體驗的內容,推薦閱讀原著。
《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
原著: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本文撰稿:秦暮
圖片來自原著或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