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就在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第一任總統後,他寫信邀請《獨立宣言》的起草者、時任美國駐法大使傑裴遜回國擔任首屆外交部長(國務卿),但以自由和民主為終身追求目標的傑裴遜卻不願意回國就職,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就在華盛頓正式就任總統後不久,曾經全力幫助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勝利的法國發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陷了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正式爆發,統治法國兩百年之久的波旁王朝被推翻,曾經賣頭援美的國王路易十六被迫廢除了君主專政制度,而由民眾組織的法國制憲會議掌握了政權。到了8月26日,制憲會議更是通過了《人權宣言》,並在《人權宣言》中宣佈“人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
十三年前,由傑裴遜起草的《獨立宣言》首次提出了“人生而平等”這個概念,從而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掀起了反抗大英帝國殖民統治、爭取美利堅民族獨立的美國獨立戰爭。而在戰爭過程中,與英國有深仇大恨的法國不顧自己國內階級矛盾惡化、危機嚴重、經濟瀕臨崩潰的狀況,不遺餘力的對美國進行了強力支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更是為此在後世贏得了“美國真正國父”的稱號。
並且不僅是法國政府方面,法國民間各階級也對美國的獨立戰爭提供了大量援助。尤其是中上層貴族們,不惜散盡家財的為美國購買軍火、募集僱傭兵等,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當時法國擁有最大領地的拉法耶特侯爵,他自購軍艦前往北美,賣掉了自家的城堡、自己為軍隊發餉、購買裝備等,為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散盡家財幫助美國贏得獨立戰爭的勝利,回國後又促進了法國大革命的法國侯爵拉法耶特
但在整個過程中,拉法耶特等人不可避免的接觸到了美國革命所宣揚的“人生而平等”、“自由、民主”、“政府的權力是由被統治者所授予的”等思想,而這些思想最終又影響了他們的政治觀念。也就是說,經歷了美國獨立革命的那些法國貴族們已經逐步對歐洲傳統的“君權神授”、“人民依靠統治階級生存”等觀念產生了質疑。
而隨著他們的回國,法國的社會矛盾繼續惡化,國王路易十六卻仍然不顧民眾的死活繼續自己的奢靡生活。因此已經萌發“自由、平等”思想的各階層民眾也就理所當然地產生了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家的想法。
於是法國大革命就發生了,當然最初人們並沒有打算將這場革命搞得有多大,他們也許只是想為民眾爭取一點權力而已,但路易十六的毫不退讓卻逐漸加深了革命的程度。
路易十六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在十年前為了針對大英帝國而扔下的石頭在十年後卻砸在他自己的頭上,並且在後來將自己送上了斷頭臺。如果他有先見之明,那麼還會全力支援美國的獨立革命嗎?
只是歷史不容假設,討論這個問題事實上也沒有意義。那麼在此過程中,作為美國駐法大使的傑裴遜在幹什麼呢?
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傑裴遜在巴黎的住所就成了曾經參加過美國獨立戰爭的法國貴族們的聚會之地,以拉法耶特侯爵為首的軍官們經常聚集在傑裴遜的周圍討論法國的形勢以及未來的改革方案。當然,這個時候他們還沒有打算透過激進的方式來推翻國王的統治,只是希望能夠限制國王的權力以改變國家的混亂狀況。
當路易十六宣佈召開三級會議的時候,傑裴遜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三級會議的常客。在傑裴遜看來,這裡是一個充滿激情和民主的地方,而即將發生的法國革命將是美國革命的延伸,也是美國自由與平等價值觀最終能夠走向世界的開始。因此作為美國駐法大使,他有義務和責任將這種價值觀介紹給法國人民。
這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輸出革命,當時正值美國《1787年憲法》透過之時,遠在法國的傑裴遜對這部憲法大加讚賞,認為憲法代表了美國絕大多數公民的利益:三權分立保證了國家的穩定,兩院制議會中議員的組成方式又使得國家和地方的利益都得到了照顧。他對這部憲法唯一感到不滿的是沒有規定總統不得連任,認為這可能會造成總統終身制,從而成為變形的君主制。因此他認為法國也應該實行改革,制定一部類似美國的憲法,讓國王路易十六和三級會議共同掌握國家權力,併成立獨立的司法部門來對權力進行制約。
但是對於拉法耶特侯爵等人來說,雖然他們參與了美國的獨立革命,並且受美國革命思想的影響很深,但他們卻並不打算按照美國的模板來改造法國,而是希望制定一部英國式的憲法,採用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這是因為法國畢竟是一個傳統的君權至上國家,與美國所生存的土壤不同,在法國民間尚沒有產生自由與平等的思想,因此如果貿然的將舊有的一切推倒重來,那麼必將引起社會的動盪,其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因此在傑裴遜的意見下,拉法耶特起草了《人權宣言》,這是人類歷史上三大人權宣言之一,與英國的《權利法案》、美國的《獨立宣言》並列,其主旨是向法國的民眾宣傳自由與平等的思想。當然,《人權宣言》後來的實際作用不僅僅如此,它似乎過於放大了法國人民對自由與平等追求的渴望,同時也將民眾心中的暴力和狂熱激發出來。法國大革命最終的結果與英國的憲政革命和美國的獨立戰爭完全不同可以說也是傑裴遜和拉法耶特等人當時根本沒有想到的。
只是與傑裴遜和拉法耶特侯爵等人的一廂情願完全不同的是,對於路易十六來說,無論哪種方式都是不可接受的,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國王,進行政治改革的前提是不損傷自己的權力,否則一切免談。而不管是三權分立或者是君主立憲,都是對國王的冒犯和對王室權力的侵犯,因此路易十六不可能採取他們的方式來進行政治改革。
法國大革命前的等級劃分,平民遭受教士集團和貴族集團的雙重壓迫
但在當時的法國,除了代表革命的改革派和代表國王的保守派以外,還有意圖透過渾水摸魚來攫取權力的第三方:以奧爾良公爵為首的舊貴族們希望藉此機會推翻路易十六的統治由自己取而代之。於是他們收買亡命徒,以愛國的名義煽動激情的青年們發動暴亂,又以保護國家穩定的名義慫恿國王鎮壓。就這樣,在社會各界混亂不堪的情況下,法國大革命爆發了,並逐漸地發展成一場充滿恐怖、血腥、暴力的革命運動,在成為法國曆史轉折點的同時也成了一場巨大的災難。
(長篇連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