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北京段”通稱為通惠河,據《元史》記載,總長一百六十四里一百零四步。“自昌平縣白浮村開導神山泉,西南轉,循山麓,與一畝泉、榆河、玉泉諸水合,自西水門入都,經積水潭為停淵,南出文明門,東過通州至高麗莊入白河。”這條通惠河由十泉、二湖、五河段組成。十泉是上游的十處水源,二湖是甕山泊(今頤和園昆明湖)和積水潭,五河段是甕山泊以上的白浮堰渠、甕山泊至紫竹院的長河、紫竹院至積水潭的高梁河、城中的玉河和大通橋至通州里二泗進入北運河的通惠河。
而筆者也實地走訪了現今的通惠河(大通橋至通州里二泗進入北運河)畔的一些古蹟,並陸續推出了相關的文章,算是做個紀念。
上個月又利用休息時間去看了矗立於長河畔的金河堤碑,算是開啟了長河古蹟之旅。此碑位於北四環火器營橋下的長河(京密引水河)西岸,如果不是特意尋找,很難發現。
金河堤碑立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整體造型為螭首龜趺,碑額中間有“御製”二字,正面刻有乾隆皇帝題寫的詠金河的詩文,由於石碑外面加上了一層玻璃罩,以至於難以辨認具體的內容,好在筆者在國家圖書館內找到了石碑的拓片。
碑文如下:
金河之水高玉河,灌輸町甽蓄流波。其出一渠可步踱,歲久淤塞滋蘆莪。疏泉因為廣其壑,益開稻田千畝多。金河寬乃足行舸,溯洄乘便延緣過。鱗塍蔚左昆明右,萬壽山屏疊翠螺。玉泉其遙雲蒞止,江南之景誇則那。寧為斯乎一圖展,祝振古兮萬箱羅。
乾隆乙亥夏五月御題
乾隆皇帝愛寫詩,一生寫下了四萬多首詩詞,論數量可以說以一人之力壓蓋全唐之人。總結其特點為“用詞晦澀但不難懂”,意思比較直白:
詩文裡介紹了金河河道非常狹窄,由於年代久遠,淤塞長滿了蘆葦,已經沒有了輸水灌溉的功能。興修水利擴建金海(今頤和園昆明湖)後,稻田增加了很多。擴充套件金海之時也將金河拓寬疏通,可以通行大船,使得自己來往清漪園(今頤和園)水路暢通無阻。後六句讚美了周邊的自然風光。最後兩句為昇華部分:欣賞如此美麗的自然風光,而古人稱道的眾多畫卷均不及也。
而追溯金河的歷史,早在金貞元元年(1153年),金定都燕京(今北京)後,海陵王完顏亮在金山(今頤和園萬壽山)建造了金山行宮。到金章宗時,更從西面的玉泉山引泉水注入金山腳下,使它成為一處貯水地,稱金海。“金河”之名當源於金海,乾隆年間所稱謂的金河,該是自昆明湖引入長河的這一河段。
金河堤碑儲存比較完整,仍矗立於昔日金河渠入長河口處,是研究京西水利交通的重要實物資料,1992年被列為海淀區重點保護文物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