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我國對高考改革的步調一直沒有停歇
2014年,“新高考”改革正式啟動。浙江、上海成為首批試點地區。2017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加入;2019年,河北、遼寧、江蘇等八省市成第三批。今年9月15日,安徽、吉林、黑龍江、甘肅、江西等多省再次釋出最新改革方案,成為“新高考”政策的第四批成員。其中明確規定:取消文理分科、實行“3+1+2”模式
方案表示,自2024年起,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實行統一高考和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相結合,參考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錄取模式。該模式下,計入高考總分的考試科目將有6門,即“3+1+2”。“3”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全國統一考試科目,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國卷。“1”為物理和歷史擇其一。“2”為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選擇2門。出語數外3門,其餘科目皆由考生根據報考高校要求,結合自身特長興趣,自行選擇。
不分文理科,但選科變得更加重要
根據“3+1+2”模式的規則,新高考理論上給考生的選擇更多了,排列組合下來共有12種方案
但根據近兩年前幾批實施新高考身份的情況來看,不同選科之間存在著一些“隱藏機制”首先是專業覆蓋率的問題,由於沒有了明確的文理分科,各高校招生時錄取的標準就有了差異,部分專業招生時對選科有明確的限制,如材料工程類專業就不招收選擇“史地生”的考生。在此情況下,這12中選科組合的專業覆蓋率就有不小差別,有的組合上大學的選擇面要寬廣許多根據2020年8個第三批省份高考的錄取情況來看,各個組合專業覆蓋率以及優劣勢大致如下:
那麼,是不是選覆蓋率高的組合就更有優勢呢?這就要提到新高考的第二個“隱藏機制”——賦分制由於政治、地理、化學、生物4門再選科目的難度差異和考生群體不同,無法簡單地將再選科目原始分相加計入高考總成績並進行比較。
新高考在計算這些科目時是將原始分按照一定規則進行轉換得到等級分,具體規則如下:
也就是說,同樣考80分的原始分數,經過賦分後不同學科的分數卻有很大差距,在競爭激烈的學科裡,很可能出現原始分數差兩三分,但最後分數差十幾分的情況
讓我們來看看第三批實行"3+1+2"方案的省市2021屆學生的各科選考資料:
整體上看選科佔比還是有明顯差距的,最受歡迎的科目是生物,最不受歡迎的科目是政治。
當然資料每年都會變化,下一屆最受歡迎的科目不一定是同一門課,等到明年高考的一模二模過後,資料的參考價值會更高
規則複雜,幫孩子選科必須考量這四大因素
1、學科基礎考慮選科優劣的前提是要有過硬的實力,分數是權衡學科基礎的最直觀的資料,歷次考試平均得分較高,至少說明孩子該學科的基礎較好。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根據孩子平時學校的反饋或試卷分析,從各個知識點的得分率或正確率,判別孩子對一門學科知識掌握的程度。另外,由於等級賦分制,小四門的最終分數取決於名次,因此排名是衡量學科基礎的重要依據。高一高二期末考的學校排名,高三模擬考後全市乃至全省的統考排名都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
2、學習習慣一個人的性格、天賦等因素會影響他的學習習慣,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有人適合學文科,有的人適合學理科。善於閱讀和背誦的孩子更適合學習歷史、政治、地理,而善於計算和練習的孩子更適合學物理化學。不同的學習習慣應對不同學科,學習效率就會大不一樣。而學習效率又深度影響著孩子對一門學科學習的潛能
3、興趣傾向現實中很多學生因為喜歡某個某個老師的風格,最終選了一門學科。但上課喜歡聽這個老師的課,未必表示你能考出高分。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發掘孩子的真正興趣點,這是要從小看大的,如果目前孩子還是小初階段,家長可以適當培養孩子的某些興趣,謀定而後動。高中的孩子,如果實在沒有興趣傾向,我的建議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儘量選擇物理,畢竟目前來看純文或偏文組合可報考的專業較少。
4、大學要求前文也提到,各大學各專業關於科目選擇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專業不限選考科目,有的專業要求必須選考某一門,有的專業要求考生在某兩門科目中任選一門,還有的專業要求考生某兩門科目均須選考。如果孩子有非常明確的一個職業傾向,就按照招生專業的選科要求進行選科。如果有某幾個職業傾向,選科要兼顧興趣與特長,最後的確定策略以高分為先。
總而言之,“新高考”選科除了要參考分數,還要考慮該科的學習效率、精力投入和學科潛力。儘量一次到位,避免中途更換,浪費不必要的時間精力。小學、初中的家長也應當提早佈局,讓孩子提早了解新高考的選科賦分制度,提醒孩子提前在感興趣的科目上深耕細作,學深學精。這樣才能在未來高考時拿到更好的分數,獲得更多的選擇籌碼和機會。
畢竟,面對新高考,只有講究選科策略,你的努力才會得到更好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