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華爾街日報》1月13日文章,原題:儘管中國正整頓科技行業,但該國初創企業仍在吸引大量資本 儘管中國政府大力整頓消費型科技公司,且中美之間出現更廣泛的金融脫鉤,但中國科技產業仍吸引到大量資本。
與前幾年資本大部分流入中國網際網路電商領域初創企業不同,去年資本大多流向了更貼近中國政府規劃的重點領域,如半導體、生物技術和資訊科技。
投資資料庫Preqin的資料顯示,2021年,風投向超過5300家中國初創企業投資了1290億美元,重新整理2018年創出的約1150億美元的紀錄。這輪融資熱潮表明,儘管中國政府試圖對部分科技企業施加更多限制,且中美之間出現更廣泛的金融脫鉤,但中國作為一塊投資寶地仍頗受歡迎。
中國一直試圖加強對科技公司資料的監管,並限制科技行業存在的過度冒險和壟斷行為。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試圖減緩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進步,禁止包括初創企業在內的多家中國科技公司從美國採購裝置和引資。
中國政府似乎正成功地把資本引向“硬科技”領域。中國的“十四五”規劃將科技發展列入事關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力爭使研發支出年均增長7%,高於國防預算增幅。這一經濟藍圖包括加快發展晶片、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技術的計劃。
接受採訪的風投人士說,與消費型網際網路公司相比,“硬科技”或資訊科技公司可能需要長得多的時間才能進入成熟期併產生回報,但他們還是樂於搭上中國優先發展“硬科技”的順風車。
32歲的科技創業者周宇翔創辦了一家幫助國內工廠管理生產的雲軟體公司,他說,2021年年初C輪融資時,他們只用兩個月就完成了約7800萬美元的募資,中國政府的政策轉變也是在那時候加速的。
周說,他對其公司如此之快地從外國投資方手中獲得資金感到驚訝,因為類似規模的融資通常需要6個月左右才能完成。
為鼓勵更多資本進入國家重點產業,中國政府制定了相關政策,讓投資方可以更方便地透過國內股票市場退出。能否順利退出也是風投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去年11月鳴鑼開市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就是一個為擁有先進技術的中小型初創企業打造的平臺。
上海證交所科創板也於去年修訂規則,優先接納“硬科技”公司上市。包括上海、江蘇、廣東在內的一些省市以及工業和資訊化部也制定了目標和相關政策,扶持先進製造業、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作者Liza Li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