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頒佈已近兩月,在整個教育行業的動盪鉅變背後,可謂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學堂為此採訪了幾位老師和家長,圍繞“雙減”,他們的生活到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雙減前報班花了一萬四,現在1個月200塊”
@木子媽媽
職場媽媽,女兒剛滿七週歲
我家丫丫今年九月升了小學二年級,現在每週三下午有堂書法課,每週六要去學樂器。
每天晚上回家以後還有25分鐘的線上口語練習課,去年雙減前給她報的,就是和真人外教隨便聊聊天,也不講教材裡的東西,我當時感覺效果不錯,一下子交了一萬四。
官方資料顯示,木子媽媽所在城市當年平均工資為5.3萬元
哦對了,放學後會在學校託管班上到六點,是她自己選的繪畫。
去年讓老師帶著寫作業、練習看圖說話,類似於課後輔導。今年我發現她特別喜歡畫畫,問她要不要報繪畫班,孩子連聲說要,就一直上著,也挺開心的。
籃球、足球類的也有,學煩了一個月一換也行,反正每個月就收兩百塊。
我沒給她報過應試教育類的補習班,有時候也會犯愁,但談不上焦慮。
她成績還行,沒怎麼讓我們操過心,而且剛上二年級,我也不想給她那麼大壓力,按照教育大綱的進度走就行。
“雙減”政策下來以後,教育局讓家長和孩子們做過匿名的調查問卷,問學校老師有沒有安排補課、完成作業需要多少時間、老師有沒有一視同仁之類的。
要是把高考當成培養孩子的一個目標,我肯定希望她能上個好大學,經濟獨立,有一技之長,最起碼能自己養活自己。所以該給的壓力,我還是會適當給一些的,要是中高考的時候孩子需要幫忙,我也會想辦法請個家教。
但是現階段,相較於分數,我更在意學習態度,一年級時我就曾對她說:
“要是題目不會的話考不及格也沒關係,至少知道哪裡不會,去學就行。可怕的是你明明會做,但是就不答對。”
退一萬步講,如果丫丫就不是讀書那塊料,我也能接受她念職高。畢竟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大學,學習不好的孩子也得好好活著啊,我不希望我女兒被幾場考試逼瘋。陽光快樂地長大,心理健康,這是我的底線。
有時候丫丫鬧脾氣噘嘴,不想練琴、寫字,我就笑呵呵和她一起學。現在那麼多小孩抑鬱、輕生,真到了那一步後悔都來不及。
只要孩子有獨立的人格、健康的心態和身體,我覺得她在社會上就是有價值的。餓不死、有尊嚴,丫丫能做到這兩點,我就很滿足。
“我好像穿越回上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
@羊老師
某線上教育機構高階講師
入職時正好趕上公司擴張,獲得的投資動輒數億美元。我本來就很喜歡做老師,又遇上這個風口,於是加倍用心。
半年升了學科組長,一邊上課一邊給新教師組織教學培訓,最多的時候手底下帶了40位老師,其中還有不少是和我同時入職的。
家長和學生也很認可,成績提高以後向自己的親戚朋友推薦我,後來甚至常有三四個同學結伴來找我約課。
寒暑假高峰期時,一個月能上出280課時,平均每天要講九個多小時,在螢幕前直坐到屁股也發麻。課時高意味著收入也高,有的老教師,學生基礎很好,毫不誇張,個人所得稅就能扣四千多。
你問現在?
政策一出,我覺得我像回到了90年代的下崗潮:
工資大幅跳水,課時不到暑期的一半;
績效也不好拿了,要做更多的事才能拿到和原來一樣的錢;
一個多月了沒見過新生報名,不知道手裡課時上完會怎麼安排。
老師們都很焦慮,岔路口就在眼前,要麼轉行,要麼進學校。但學校也沒有這麼大的缺口,不用想也知道,未來一兩年內的公務員、事業編考試會有多火爆。
家長們其實也不好受,一邊找公司退費,一邊上火著急。怕公司捲款跑路,也怕沒了課外培訓,孩子成績下降。
圖源微博,與羊老師所在機構無關
很多孩子一路補課,踩著墊腳石才能邁進重點中學、重點大學,結果現在一刀切,僅差臨門一腳,“重點”飛了。在家長看來,這是連之前的錢都打了水漂,努力全都白費。
說一萬遍上職高也有“光明的未來”,但真正落到個人頭上,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那另外的50%。
“雙減不如出臺父母再教育,
跟貨車客車駕照一樣”
@古月老師
某公立高中教師
我之前在私立學校帶過小學四年級和初中二年級,今年考到了公立高中。
雖然“雙減”政策出臺了,但是家長的期望值沒有降低,升學壓力甚至可以說是不降反增。家長和老師能怎麼辦?只好繼續向孩子們要成績。
二三十年前哪有什麼補課班,老師就是硬逼著孩子學。我初一時和數學老師的女兒同班,有次考試她98分,全班第一,結果被她媽當眾扇了一巴掌:“這麼簡單一道選擇題,你怎麼還錯?!”第二名才考八十多分,當場嚇哭了。
但這種教育方式拿到今天根本行不通,家長能不能這麼打孩子都值得商榷,更別說我們普通老師了,就連掐著表罰站三分鐘都有可能被家長投訴。
更可怕的是,這樣做會把孩子能否取得好成績的關鍵,變成TA是否服從你。
很多家長說孩子一二年級都考雙百,三年級也沒掉過90分,問我為什麼四年級時這成績突然滑坡了,原因就在於此:沒有內驅力,也沒有學習方法,再勤奮都是無用功。
我帶小學四年級那一年,就感覺很壓抑,他們對學習沒有興趣,有的孩子悄悄跟我說不願意過星期天,因為比平時還累。
我表妹也是這樣,小學和初中從來沒跌出過年級前五名,高一高二在市重點,也能拿到年級前十,結果高三突然開始厭惡學習,不知道學習有什麼用,上課走神、晚自習想哭,不和任何人說話。
後來我從外地調回來工作,就天天接她下晚自習,路上一直和她聊天說話,無論她回不回應。說了半個多月,孩子突然抱著我哭,然後才開始跟我說話。
我勉強把她從崩潰、抑鬱的邊緣拉回來,卻沒辦法告訴她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消沉、牴觸的情緒仍然貫穿了她的高三,上學時每到學校路口,臉色會立馬陰沉,走進校門也垂頭喪氣。有一次甚至滿眼含著淚,我張開手說了句“姐姐抱抱”,她立刻就撲到我懷裡哭個不停。
你說爸媽罵她、打她、逼她了嗎?沒有。偶爾說說工作勞累罷了,甚至連“訴苦”的程度都談不上,可是這孩子,就是再也回不到當初了。
類似的話,我也問過四年級小孩:“你們到底為什麼來學習?”
孩子們得找到能支撐他們自己想去學習的動力,不是說爸媽給我送到學校了我才學習,不然接下來的五年級、六年級、初高中,乃至整個人生,該怎麼度過?
找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孩子們再多的空閒時間,也可能會被浪費。
時代所至之處,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雙減”政策頒佈至今,已有無數種解讀:
扭轉“白領”“藍領”的刻板印象;
嚴禁教育資本化,緩解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資源差距;
給“非研究型人才”減負,增加“製造型人才”佔比……
浪潮起起落落,箇中每個具體的人都在奮力尋求出路。
“時代的一粒灰,落到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孩子抵禦風險和變化的能力與底氣,不應該來自父母的財富多寡、權勢高低。
健全又獨立的人格,或許才是孩子們行走世間最大的倚仗。父母們與其和試卷分數較勁,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修煉自我上,給孩子足夠的關愛感、自主感、能力感。
過去許多年,我們經常在為教育的“起跑線”焦慮,其實,教育是需要贏在終點線的藝術,培育出孩子們健康的身心,他們才會有好的未來。
但願一切如他所是,也如你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