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汽車加速滲透,消費者購車不再只看“老三大件”,不論是傳統油車還是新能源車,智慧化配置已經成為妥妥的“第四大件”。
車企的不斷創新,讓車內空間變成智慧座艙。從晶片、雷達等硬體交鋒,再到人機互動、輔助駕駛等軟體體驗,汽車產品之間的比拼,延展到更高的維度。去年8月,工信部發布《關於加強智慧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意見》,也明確了智慧汽車的企業主體責任,以及加強汽車資料安全、網路安全、軟體升級、功能安全等的必要性。
南都汽車年度系列盤點,將盤點汽車智慧化創新的優秀案例,同時也回顧該領域出現的“踩雷”事件,為行業供參考。
本篇為汽車智慧化的年度十大黑榜。
尤拉
晶片貨不對板,“惹怒”小姐姐
晶片,可能是過去一年智慧網聯汽車領域的最大熱詞。供應端的波動,讓不少車企去年都被迫減產,但尤拉汽車卻發生了8核晶片變4核的事件,惹怒了不少車主。
事件的概況,是早期車主購車時,配置表上列明瞭新車搭載高通的8核專業車載處理晶片,但車主事後卻發現,所購的尤拉好貓,採用的還是以往的4核晶片。
智慧配置是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時,極為看重的一點,但事後證明尤拉在此次事件中玩起了“文字遊戲”,稱此前售出的車型並未搭載8核晶片,8核晶片是在未來上市的新車中搭載。
在尤拉給出補償方案後,多位車主明確表達了不滿意,最後母公司長城汽車直接下場,給出了充電權益等方案。
點評:
顯然,燃油車時代的“配置表”,已經不適用於智慧電動車,車輛的晶片效能、算力、智慧化體驗,都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車意願。尤拉的這起事件,極具代表性。
特斯拉
資料疑雲仍未散去
時隔249天,上海車展“車頂維權”女車主狀告特斯拉一案,正式開庭。當事人張女士認為,特斯拉方面並未提供事發時的完整資料,因此事故車輛當時是否存在“剎車失靈”,依然未有明確答案。當事人還稱,沒有拿到完整資料之前,不能接受沒有司法資質的第三方檢測。
(上海車展維權事件發生後,特斯拉並無參加去年的成都、廣州等車展。)
去年4月,鄭州市鄭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曾責令特斯拉當地企業要提供事發前的完整行車資料,而特斯拉曾表示願意向第三方鑑定機構、政府監管部門以及消費者本人提供事發前半小時的行車原始資料。
過去一年,特斯拉數次被指“剎車失靈”,當中的爭議和疑雲,也已經從機械層面,延展到資料層面。
點評:
去年8月,工信部發布了《關於加強智慧網聯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的意見》,也明確各汽車生產企業要全面加強汽車資料安全。智慧汽車的“資料主權”,將是長久的話題和課題。
極氪
期待值拉滿!卻遭預訂使用者“開噴”
去年,智慧電動車品牌的新玩家,有來自傳統車企孵化的高階品牌,如極氪、沙龍、智己等。但有著豐富造車經驗的它們,一不小心也可能遭到使用者的倒戈。
從釋出之日起就賺足眼球的極氪001,收穫了不少前期訂單,但就在交付前,使用者卻發現了部分配置“不對板”的情況,例如選裝天幕要加錢,天幕顏色“不對板”,電機版本變“盲盒”等。
事後,不少使用者甚至退訂了新車,極氪做了大量工作安撫使用者,才讓風波漸漸平息下來,開始了規模交付。
智慧電動車的銷售過程,比燃油車時代要更“透明”,稍有不慎,極易翻車。
點評:
成為使用者型企業,幾乎是所有智慧電動車企努力的方向,但從“蔚小理”到傳統車企孵化的極氪等品牌,都交了不少“學費”。
蔚來
輔助駕駛高速事故引行業思考
去年8月,企業家林某駕駛蔚來ES8,在高速路上追尾作業車,不幸身亡。事後,關於車輛開啟的NOP領航功能,成為了最大爭議。
NOP全稱為Navigate on Pilot,中文為領航輔助駕駛,在支援功能使用的高速路上,NOP可以幫助駕駛員完成加減速、變道等動作,對提升駕駛效率、提高安全性有一定幫助。但現階段量產車自動駕駛相關功能,並不能完全覆蓋所有場景的處理,此次ES8事故,NOP最終未能使車輛和駕駛員避險。
後來,多家車企也緊急修改自動駕駛相關功能的表述,並強調功能屬於輔助駕駛,駕駛員應時刻雙手握方向盤並注意路況。
點評:
智慧輔助駕駛技術的進步與普及,讓越來越多人能享受到便利,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安全事故的偶發,技術不斷向前,但駕駛者始終才是掌控者。另一方面,車企乃至行業存在的“誇大宣傳”,也絕不可取。
威馬
“鎖電”背後:用軟體解決硬體問題不可取?
從去年底至今,有部分威馬汽車使用者發現,威馬在一個迎新年活動中,透過免費為車主檢測車輛,疑似順帶進行“鎖電”操作,引起使用者的質疑甚至不滿。
這一事件背後,是威馬有車輛在去年三四季度出現了起火事件。所謂“鎖電”,其實是透過車輛的電池管理系統,對電池電量的SOC進行一定限制,簡而言之就是讓電池無法充滿電,提高安全性,但這一手段會對續航里程等造成影響。
有使用者表示,威馬對車輛進行檢測後,續航里程打了折扣,對出遠門來說,並不方便。在第三方汽車質量投訴網站中,已經有多位認證車主表達了EX5續航變短、廠家未經允許升級導致續航減少等的投訴。
“鎖電”的操作並不是威馬獨有,早在2019年,特斯拉就曾對Model S和Model X進行OTA升級,“最佳化”充電和熱管理系統,實際上就是進行了鎖電操作。此前,包括蔚來ES8、廣汽豐田iA5等車型,也曾被指進行了鎖電操作。
點評:
透過OTA升級解決車輛的軟體問題,如今已經不罕見,OTA甚至能讓一輛車常用常新。但在關乎安全的電池等零部件上,OTA升級固然能對提高安全性有幫助,但事件的本質,卻是電池本身的安全性問題,這才是廠家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特斯拉
年度最大召回栽在軟體上
整個2021年,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召回數量超過54萬輛,比中國市場全年32萬輛的交付量,還要高出一大截。
這主要是因為去年6月26日,合計超28萬輛的進口、國產特斯拉車型,由於車輛主動巡航控制系統問題易造成駕駛員在部分情形下,容易誤啟用主動巡航功能,主動巡航控制被誤啟用後,如果車輛設定的巡航速度不是當前車速,且當前車速低於設定速度時,車輛會加速到設定速度,出現車輛速度突增情形,會影響駕駛員的預期並導致車輛操控誤判,極端情況可能導致車輛發生碰撞,存在安全隱患。
這次大規模召回,也被認為是特斯拉在一系列所謂“突然加速”事件後,進行軟體上的最佳化。透過OTA,提高啟用主動巡航控制的閾值,增加主動巡航控制啟用時的提醒方式。
點評:
實事求是地說,不論車輛是否處於主動巡航狀態,控制者始終是人,但由於駕駛習慣、主動巡航閾值設定等原因,特斯拉等品牌的智慧電動車,的確有駕駛者誤操作的潛在危險,企業主動召回並非壞事。特斯拉這次召回,同樣也是對行業的警醒。就在特斯拉發起此次召回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明確,汽車OTA召回也需要備案。
理想
缺芯!無奈交付“半成品”
由於海外疫情的影響,去年市面上多款新車因為“缺芯”的問題,被迫減配,許多車企只能交付“減配車”。例如年中生產的部分寶馬3系,就減掉了感應行李箱、手機無線充電、數字鑰匙等功能,但價格也相應下調了4000元;大量奧迪車主去年提車時,只拿到一把電子鑰匙,另一把鑰匙只有機械鑰匙的部分,但這對用車沒有造成太多影響。
相反,去年理想ONE的做法,卻在消費者中引起了爭議。針對部分缺少兩個毫米波雷達的車型,理想推出了先交付後補裝的方案,並額外補償使用者積分等權益。然而,由於毫米波雷達是智慧輔助駕駛功能的重要零部件,在補裝前,該部分車輛無法使用自動並道等功能,其ADAS功能與完整版本的車型有一定出入,此舉也被認為對行駛安全造成潛在影響。
從去年12月到今年1月,不少已經提車的車主,對雷達進行了補裝,但也有使用者反映,補裝雷達後,出現了“側方盲區輔助失效”的情況,需要升級程式才能解決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5月,理想ONE年度改款,搭載了地平線雙“征程3”晶片,晶片升級本是好事一樁,但不少在改款前夕購車的車主,卻稱被“割韭菜”,事件也曾導致理想收穫大量“差評”。
點評:
晶片緊缺,導致車輛減配,這一情況在特殊時期亦可理解,但理想的做法至今依然值得商榷。畢竟,涉及智慧輔助駕駛的功能,容不得一絲馬虎。
奧迪
軟體匹配出問題,有突然加速風險
因軟體問題,車輛突然加速,這樣的情況只會出現在新品牌上?答案顯然是:不。
2021年10月,一宗關於奧迪的召回事件,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超過10萬輛的國產奧迪A6L車型,因為車速有突然升高隱患被召回。
根據公告,召回範圍內的車輛由於發動機和變速箱控制單元的軟體配合問題,在較低車速下車輛從一擋換到二擋時,如果此時駕駛員突然改變駕駛意圖鬆開油門踏板,“發動機失速保護機制”在換擋過程中會被觸發,從而導致發動機輸出扭矩增大、發動機轉速會稍微提高,可能出現1-2秒內車速突然升高3-5km/h的情況,會增加發生事故的可能性。
點評:
傳統豪華品牌,也不能忽視軟體問題,尤其是在涉及行車安全的領域。
長安UNI-T
外表很“科幻”,卻頻被投訴宕機
長安UNI系列車型,有著未來感十足的外觀,但其車機系統,似乎卻“配不起”它的外觀。因為頻頻宕機,長安UNI-T的車機系統已經成為投訴黑點。
雖然廠家曾對UNI-T的智慧配置大肆宣傳,但去年以來,有關UNI-T車機系統卡頓、黑屏之類的投訴,卻源源不斷。投訴的具體內容,涵蓋了語音識別、畫面卡頓、開機太慢、插入隨身碟時不能遠端檢視360影象等。
截至記者1月13日發稿時,2022年僅過去不到兩週,第三方汽車質量投訴網站上,今年已經有12宗關於UNI-T車機問題的認證車主投訴。
點評:
相比合資車型,車機系統是自主品牌普遍存在的優勢,不但配置高,而且系統生態龐大,但長安UNI-T卻栽在了車機上,多少讓人摸不著頭腦。
索納塔
左轉彎卻點亮右轉燈,“花式”刷存在感
近年,國內銷量接連下挫的北京現代,去年卻因為一宗召回,刷了一波存在感,讓人哭笑不得的是,被召回的正是市場存在感跌至冰點的索納塔。
根據去年11月的一份召回公告,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召回部分第九代索納塔和第九代索納塔混合動力汽車,合計約9.5萬輛。
召回的原因也讓人“稱奇”,本次召回範圍內的車輛由於智慧接線盒(SJB)軟體邏輯問題,可能無法正確判斷從轉向開關接收到的訊號。在開啟左轉向燈開關時,外部轉向燈和儀表盤轉向訊號燈偶發性誤顯示為右側,可能增加車輛發生碰撞的風險,存在安全隱患。
近日,北京現代在公佈2021年全年銷量時,卻“自欺欺人”地隱去了總銷量以及第十代索納塔這樣冷門車型的銷量。只看去年1-11月,北京現代累計銷量同比下跌超過三成。
點評:
一個汽車品牌的銷量下滑,往往存在體系式的崩塌。不可否認的是,目前韓系品牌不但在合資車企中優勢不足,許多自主品牌銷量也已經遠遠甩開韓系。機械素質沒有優勢,在智慧化方面,韓系品牌同樣幾無建樹。
南都記者 鍾鍵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