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巖村是太行山區井陘縣境內的一個小山村,小到百度詞條上連一個字也沒有。看來這個村不僅沒有出過有名的志士名人,或許連歷史也沒有多少年。
發現紅土巖村首先是看到了村外的棧道橋,這座橋被驢友們拍的幾乎成了網紅橋,但是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卻不多,甚至被人誤認為是一個破落景區的遺物。實際上這座橋對於紅土巖人有著特殊的意義,山區土地寸土寸金,而這座橋正是為了對面山坡上的梯田而建的。
紅土巖村並沒有村名所說的紅土,甚至也沒看到紅色的岩石。小村建在一條山溝的兩側山腰上,中間的山溝留給了夏日的山洪。山村很小,大概也就是幾十戶的規模。
太行山區不長成材的木料,石材倒是隨地可取,因此太行山裡的人建的石窯頗具特色:從外邊看像是石屋,進去再看卻是窯洞,冬暖夏涼、堅固耐用。
紅土巖的石窯建在山溝的南北兩側,按道理說北坡要暖和些,但是卻沒多少人家,大部分都住在了南坡。兩個山坡上的人可以說是朝夕雞犬相聞,隨不能說是老死不相往來,腿腳不便的話見個面也有點難度。
村西頭有一眼石塘,是上個世紀中期建造的,功能在於夏季山洪下來時蓄水使用。村內的人畜洗涮、澆灌、煮飯都是它了。應該說相比解放前有了極大的改善,比靠天吃飯要好很多。
我正在專心拍這眼石塘,忽聽有人好像是喊我,過去一看是位年近七旬的老者,他問清我的來歷後自我介紹說:我是村裡防疫防火人員,1952年生人,比你大點——呵呵,快言快語——山裡人啊!
可能是緣分吧,等我上坡進了村後,看到一眼三間的石窯,推門進去又是他老人家。熱情的邀請吃他剛煮熟的紅薯面面條,雖然口水直流,還是婉拒了,畢竟人家只做了自己一份。他自豪的說:我有一畝地,吃喝不愁;每年還能收150斤花椒,也能換點零花錢。他看我在拍門,自豪的指著上面的窗欞說:那可是老東西兒。
在他的灶火間我看到了老人燒飯用的石灶,應該是祖上傳下來的,至今仍在使用。山裡人倒也不發愁柴禾,上山撿撿也就夠用了。
紅土巖是個清淨之地,南北兩坡各看到一位老人,走遍山村不聞雞犬之聲,更別說有養豬的了,畢竟豬吃的比人還多。可是讓你想不到的是,周邊山裡有許多的山溝被人承包,據說都是專門養黑毛豬的,而且掛著牌子:“散養黑豬基地 禁止進入”,呵呵——看來咱們石家莊人吃的豬肉還是很環保天然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