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孟津黃河溼地風光。 馬 立攝
人們習慣稱呼馬朝紅“馬姐”。她個子不高,面板因長期野外工作,被曬得黑紅。她戴一頂寬邊遮陽帽和一副眼鏡,穿一身深色外套,看上去像一位普通的鄰家大姐。不過,透過厚厚的近視鏡片,她那溫柔而篤定的眼神,讓人印象深刻、倍感親切。
“昨天,我們又救助了一隻鳥,是大白鷺……”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的黃河岸邊,馬朝紅正向我們有聲有色地講述當時的情景。
馬朝紅是黃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管理中心高階工程師。1999年,她從父親手中接過保護溼地鳥類的接力棒,和這些可愛的溼地生靈相識相知,一起度過了二十多個春夏秋冬。
2021年12月1日,馬朝紅和同事在巡察、觀測水鳥時,發現一處廢棄的魚塘邊,一隻大白鷺正在驚恐地撲騰翅膀,怎麼也飛不起來。走近一看,原來它被漁線纏住了腿。馬朝紅慢慢靠近大白鷺,用自己的遮陽帽蓋住它的頭,免得它情急之下攻擊人,然後護住它的翅膀,輕輕地抱起它,與同事一起將它帶到附近的野生動物保護站。他們小心翼翼地剪掉纏繞的漁線,仔細檢查大白鷺有沒有受傷,確認無礙後,才給它整理羽毛,帶回原地點放飛……
聽著馬朝紅的講述,我們在寒風中沿著溼地蜿蜒的木棧道,進入蘆葦深處。只見沙洲與水泊相伴,沙柳與葦叢相依,偶爾有成雙成對的鷺鳥自蘆葦叢中騰起,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
我們好奇地問她:像救助大白鷺這樣的情況,常會遇到嗎?
“偶爾會。6月上旬,我就救活了一隻受傷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雕鴞(貓頭鷹的一種),餵養了四十多天,最終讓它成功返回大自然。”馬朝紅講起救鳥過程,眼神、表情、語氣滿是愛意和歡喜。
這隻受傷的雕鴞是被一位老鄉救起送到林業局的。林業局的人知道馬朝紅愛鳥,又有豐富的護鳥知識,就問她能不能救助這隻外表有些嚇人的貓頭鷹。馬朝紅二話沒說就接下了這個差事。這是一隻羽翼尚未豐滿的幼鳥,但體型已經不小。馬朝紅雖然養護過不少鳥,但還沒養過貓頭鷹。她騰出陽臺給鳥“安家”,買來牛肉、小鼠和維生素餵它。這小傢伙像個小孩子一樣,起初很膽小,不敢捕食活物,還躲進籠子裡,一會兒看看食物,一會兒又瞅瞅馬朝紅,那笨拙、膽怯的樣子,讓馬朝紅心生愛憐。她用眼神鼓勵它,磨鍊它的膽量。慢慢地,它的進食正常了,體型更大了,翅膀也更硬了,卻也讓馬朝紅受了不少苦頭——她兩次被這隻雕鴞抓傷,不得不去打破傷風針。
就這樣,一直養到這隻鳥的傷勢痊癒、體力漸強,足以翱翔藍天時,馬朝紅才和同事、朋友一起,將它帶到受傷地點放飛。望著這隻雕鴞奮飛於黃河溼地上空,馬朝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我們邊走邊聊,來到河邊不遠處的觀鳥點,藉助望遠鏡觀察河灘、沙洲上成群的鳥兒。每年從10月開始,黃河孟津溼地就會成為大批候鳥的遷徙驛站,它們會在這裡一直逗留到次年3月。12月正是鳥兒的種類和數量最多的時候。馬朝紅感慨道:“溼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鳥類留戀這裡,說明溼地的生態環境優良。”
溼地觀鳥,雖有詩意,但也隱藏著危險。為了研究水鳥的活動規律,馬朝紅每隔幾天就要揹著半人多高的裝備,深入溼地調查。潮溼泥濘的灘塗,常弄得她一身泥巴一身汗。一個夏天,她在溼地河灘近距離觀察一種新來的鳥,一時入了神。待她回過神來,兩條腿不知何時已經陷進河灘鬆軟的泥地裡,眼看越陷越深。她趕緊呼救,在別人的幫助下才爬上岸。現在想想,她都有些後怕,可那次的收穫特別大,認識了林鷸等三種鷸鳥。
父親馬書釗是馬朝紅護鳥路上的領路人。馬書釗曾是一名林業管護員,1995年春節回老家時,他目睹了黃河灘邊鳥兒被人捕殺的一幕,義憤之下決心投身護鳥事業。1997年年底,馬朝紅回家探親,幾乎每天都陪父親到寒冷的黃河邊觀鳥護鳥。眼看父親日漸衰老,還念念不忘生機勃勃的黃河溼地,她真正體會到父親對鳥兒的熱愛。1999年,馬朝紅下定決心辭去工作,回到成立沒多久的孟津黃河溼地保護區,跟隨父親觀鳥護鳥。起初,他們的交通工具只有腳踏車,要跑完五六十公里長的溼地,最少需要三天。父女倆帶著乾糧,吃住在路上,摔倒甚至受傷也是常有的事。
馬書釗2013年做了股骨頭手術,又有其他疾病纏身。這位七十九歲的“鳥迷”已沒法再到黃河岸邊,親近他最牽掛的鳥兒。如今老人在住室牆壁上貼滿了各種水鳥圖片,看著這些鳥兒,他便像見到老朋友一樣,心裡十分愉悅。
馬朝紅家裡的牆壁上也貼著各種水鳥的圖案,還收藏著自己多年觀鳥的記錄本,讓人彷彿置身鳥類展館。她深情地注視著一幅水鳥畫,悠悠地說:“幾天不見,就會覺得少了點兒啥。”
當地許多村民當著馬朝紅的面,稱溼地內的水鳥為“你家的鳥兒”。常有村民跟她開玩笑:“你家的大雁又吃了我家的麥子!”“你家的鷺鳥又吃了我家魚塘的魚!”她也開玩笑地回應:“吃就吃了唄,誰還跟鳥兒計較呢?”
“守護好了溼地,就守護好了我們自己的家園。現在這一帶的村民都知道和鳥做朋友,每當大批候鳥再次回到溼地,大家就像看到外出的孩子回家一樣開心。”馬朝紅說這話時,滿是幸福感和自豪感。她的心緒也感染了我,耳畔彷彿又響起了黃河邊那陣陣鳥鳴……《 人民日報 》( 2022年01月15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