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駐加拿大大使館位於渥太華市聖帕特里克街515號,毗鄰加拿大外交國貿發展部,清澈的麗都河從館舍旁邊緩緩流過。大使館主樓線條簡潔,外觀宏偉,館內鳥語花香,環境幽雅。大使館是一座磚石結構、哥特式風格的歷史建築,始建於1875年,原為天主教修道院。20世紀70年代初,因經費和人員流失等問題,渥太華天主教善牧姐妹會有意將修道院關閉並出售。1970年10月,恰逢中國與加拿大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最初租用了一座旅館作為臨時館舍,後來才從善牧姐妹會手中購得了整個修道院作為大使館。這棟歷史建築不僅是中國外交官的工作場所,也是渥太華宗教遺產和建築歷史的一部分,更是中加友誼與合作的象徵。
加拿大是北美洲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也是繼1964年中法建交之後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的第一個有影響的西方國家。
中加關係最初始於民間交往,白求恩就是我們中國人最熟悉最敬重的加拿大友人之一。其實,早在19世紀下半葉,加拿大就有一千多名有組織的傳教士來華傳教、開設醫館、學校和出版機構。新中國成立後,在傳教士後代的積極推動下,加拿大曾三次提出承認社會主義中國和改善加中貿易關係的議案,但因加拿大曆屆政府的對外政策都深受美國因素的影響而全部擱淺。在我國“三年困難時期”,加拿大曾頂住冷戰時期的重重壓力,向中國援助了大量小麥。1968年信奉自由國際主義的老特魯多上臺執政,中加在駐瑞典大使館開始建交接觸,但過程非常曲折,建交談判曾一度陷入僵局。從1969年2月到1970年10月,雙方經歷了長達15輪的談判後,最終在最高領導人拍板同意下才簽署了建交公報。
大使館近景(這是2020年4月4日,大使館降半旗悼念因新冠犧牲的英雄和逝者)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加建交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為後來眾多西方國家同我國建交起到了助推作用,從而使我國迎來了對外建交的第三次高潮。
自中加建交以來,曾經歷了克里蒂安與中加的“黃金十年”、哈珀政府與中加的“政冷經熱”。2015年10月,老特魯多的兒子賈斯廷•特魯多上臺執政,第二年在他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受到了中國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中加雙邊合作專案數量達到了歷史新高,2018年中加旅遊年,73萬名中國遊客去加拿大旅遊,為他們帶去了至少219億元人民幣收入。正當中加主流媒體都認為中加新“黃金時代”即將來臨時, 2018年12月1日突發的“孟晚舟事件”,使得中加長期以來的友好關係驟然停擺。
但是,從歷史的角度審視中加關係,雙方並無原則性分歧和歷史積怨,也從未出現過高烈度貿易摩擦和政治衝突。兩國發展關係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面對當下兩國關係中產生的分歧和矛盾,雖然有些結構性問題短期內難以消除,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但同樣有很多發展機遇。幾十年來,互利合作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保持和發展中加友好關係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是大勢所趨。中加雙方需要尊重彼此間的差異和變化,以更長遠的目光,用更務實的手段,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逐漸化解危機。
作者:紫色丘陵
圖片資料源於網友和中國駐外使領館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紫色丘陵在此一併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