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頻有哀禍帖》
【作者】王羲之
【書體】行草
【時代】東晉
【墨拓】唐代
【材質】硬黃紙本
【形制】軸裝
【規格】縱24.8釐米。3行,20字
《頻有哀禍帖》與《孔侍中帖》、《憂懸帖》三帖合裝,前後九行共一紙,總稱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縱24.8釐米,橫41.8釐米。畫心中央紙縫處鈐有“延歷敕定”朱文印記三方。作品原為手卷,1941年改裱為軸裝。
注:經數字全息透視,發現本帖不是雙鉤拓本,很可能是王羲之的手跡。
【釋文】 頻有哀禍,悲摧切割,不能自勝,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頻有哀禍帖》偏旁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體,如第二行“能”字,左右兩部分分別連線上、下兩段行動線,但這兩部分又用一條有力的線段連線在一起,使行動線產生強的節奏感。
在王羲之草書諸帖中,《喪亂帖》和《哀禍帖》(即《頻有哀禍帖》)可稱是一對姊妹帖。在內容上,前者是“先墓再離荼毒”的“痛貫心肝”;後者是“頻有哀禍”的“悲摧切割”。可以說,這兩件作品都是作為書法家主體的王羲之“悲痛”心靈的真實抒寫。在風格上,二者更具有相似點:既不同於隸書味濃厚的《姨母帖》,也不同於章草一路的《十七帖》,更不同於純正的楷體行書的《蘭亭序》;二帖所呈現的是信手拈出,信筆寫就,情有所摯,意有所真,如同顏真卿的《祭姪文稿》一樣,把“悲痛”的心情融入到自己的筆端,注入線上條的世界。因此,我們在臨習《喪亂帖》時,必須細細揣摩、體驗、感悟作者那些“悲痛”“奈何奈何”的情緒,會更有助於臨習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