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忙閒暇時,我們會做什麼?
相信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當我們在週末閒暇時,會去微博刷各種熱搜,不停地刷各種短影片或打遊戲,無節制地追整季電視劇,即使它並不怎麼好看。然而花大量時間做完這些,我們並沒有感受到輕鬆愉悅,反而感受到更多的空虛。
為什麼我選擇最放鬆的方式,有時還是感受不到快樂呢?
我們這個時代最諷刺的一個矛盾就是,大量的閒暇並不能轉化為樂趣。
而什麼時候我們能真實地體會到幸福感呢?
心理學家米哈里找到了幸福的代名詞---“心流”,也稱“最優體驗”,即我們心無旁騖投入到某項活動,將自身智力能力精力發揮極致去完成挑戰,心神合一。
大家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當你非常專注的做某件事時,比如打球,做數學題,練字,看書時,周圍如同被靜音,以為只過了十幾分鍾,其實已經不知不覺過了幾個小時。事情做完後不僅不覺得累,還感覺我還能繼續,這種高度忘我,如同體內有一股洪流帶著你往前衝的感覺,便是被稱為心理學最優體驗的心流(Flow)。
幾十年前米哈里關注到一個特殊的現象,當大多數人衣食無憂時,反而快樂不起來。然而還有少數人,主要是全年都在從事自我挑戰型和創造型工作的人,比如,運動選,藝術家,科學家,創業家,這些人無論物質水平如何,都有著顯著高於平均值的幸福感。之後他透過研究,基於數十萬研究樣本的結果,驗證了“心流”狀態在其中的作用,證實了心流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快樂。
心流六個要素
1. 能保持高度專注
2. 有明確的目標
3. 有及時的反饋
4. 超強的掌控感
5. 時空感知弱化
6. 自我意識暫失
回想一下,如果你曾經做一件事出現過以下大量特徵,那件事對你來說肯定只有爽,而無壓力。
很多人之所以無法進入心流,
第一關就是無法隨時隨地進入專注狀態。
2清晰自洽的目標,外部獎勵,內部獎勵
學霸內部獎勵,他們在學習時有快感,有癮,有清晰自洽的目標的人,儘管不以結果為導向,往往結果不錯,
為什麼人在心流狀態下那麼爽
因為大腦分泌的激素
研究發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內啡肽,去甲腎上腺素等六種激素
這種愉悅的快感大概相當於喝一杯奶茶的16倍,玩榮耀時的2.7倍,關鍵是,和其他一些不健康的方式相比,透過心流獲得的快感,不僅對神經認知系統無害,人還學到了東西,得到了成長。
以最普遍的休閒活動---刷短影片為例,它幾乎不可能產生心流。實際上,工作時全神貫注,挑戰與技巧完全配合,且有掌控與滿足感,體驗心流的機會是看電視的4倍。
進入心流的方法
1 設定目標:進入心流的目的是什麼?讀一本書還是學會一個理論知識?或者寫一篇文章?確定接下來要做的事情,並牢記它。
2 難度控制:進入心流的最佳難度範圍是比自己知道的知識難4%左右。也就是「做那些稍微有難度的事情」,不完全在自己的認知舒適圈內,也不完全在自己的認知盲區中,似懂非懂的難度更加能夠讓我們進入心流狀態。比如選一本和你專業相關但跨度較大的書籍來閱讀。
3 設定節奏:比如讀一本書可以拆解成「摸清整體骨架」、「開始閱讀」、「中途不理解的地方做筆記」、「寫讀後感」這是設定節奏路線。
4 佈置場景:如果可能,儘量在一個好的環境下開始這個任務;事先吃點東西,排除可能影響你的一切事物,全身心投入。
幸福感的本質在於掌控自己的意識、駕馭注意力,抓住最重要的目標,放棄關注消耗精神能量的干擾,有意識做稍高於能力的挑戰。
只有這樣目標清晰、反饋及時、能力挑戰匹配,我們才會進入積極的心理體驗(心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