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在四代人的努力下,位於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中文名“拉索”)已經開工建設,並且產出了亮眼的科學研究成果。
9月18日,在主題為“持之以恆加強基礎研究” 的第十三屆創新中國論壇上,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LHAASO首席科學家曹臻分享了“拉索”的故事。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中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首席科學家曹臻
有國外科學家評價,這是一個正在執行的未來的實驗。“我們引領這個領域大概20年時間。”曹臻說。
前沿不是一天走到的。從上世紀50年代算起,四代科研人員,為宇宙射線探測的夢想努力過。
曾經,還是學生的曹臻感嘆他們這一代人生不逢時。20年代出生的人,好像在理論物理領域隨便做點什麼,都是突破性的;他們60年代出生的,好像只能坐冷板凳,做些基礎性工作,等到有機會再尋求突破。
1994年到2009年,曹臻在美國參加國際上最大的宇宙線觀測實驗。他開了眼界,但也感到根基不紮實。“只有回到祖國,紮根於祖國的科技事業,趕上我國科技發展的大潮,才有了這樣的機會,推動宇宙線研究的事業持續下去。”2000年初,曹臻導師旗下的博士生都離開了國內宇宙線領域;而現在,曹臻和其他老師的博士生大部分都留在了國內,還有許多同輩從國外學成歸來。
“原因很簡單,中國大力發展基礎科學研究,逐漸引領了整個學科的發展。”曹臻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階科學顧問杜祥琬在論壇上表示,一項科學發現能開闢一個顛覆性應用研究領域,基礎學科的水平是應用研究的靈魂。他認為,科技強國的標誌之一,應該是基於厚重的基礎研究的科學發現能力。
杜祥琬坦言,基礎研究要做好,重在環境和氛圍。要鼓勵科技人員有自己的興趣,選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給一點寬鬆和寬容。“我們可能有十個失敗,但有一個成功,國家就會有重大的基礎研究進展。”
基礎研究在於人,要從小培養孩子,讓他們重新成為有創新素質的一代一代的新人。“我覺得要鼓勵孩子們有興趣,愛質疑,愛提問題。不光學,要問。”杜祥琬覺得,“要鼓勵各種不同的思想的碰撞。”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也有同感。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基石,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但基礎研究不同於一般的工作,它專業而嚴謹,來不得虛偽和馬虎。只有具備科學精神的人才能夠從事這項工作。科學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求真務實,就是要探索創新,掌握事物的發展規律,以科學指導行動。同時要有奉獻精神,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有一絲不苟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精神。
劉嘉麒坦言,基礎研究不是大眾科學,是少數精英的科學。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對所研究的領域要能達到痴迷的程度。“如果不鑽進去,研究的不會深入。”
而且,從事基礎研究,還不能太循規蹈矩,要敢於思考,敢於創新,敢於標新立異;要想辦法做新的東西,做比別人強的東西。“搞基礎研究要是照搬就沒勁了。” 劉嘉麒說,現在其實有些科研人員做跟蹤的比較多,創新的比較少。確實,跟蹤比較保險,但是很平庸。“我覺得一次精彩勝過無數次平庸。”
作為經濟界專家,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新資本論》《新經濟學》作者向松祚則大聲疾呼,要建設創新生態體系。從創新的規律和創新生態體系的本質出發,他認為,創新生態體系是“一個持續動態演化的生命體系”,其核心要素是“多元、開放、包容的社會文化氛圍”以及“富有創造性的教育科研體系”。他總結出創新的7個基本規律:文化至上、自由獨立、生態體系、多元包容、去中心化、跨界融合、專注持久。
《新資本論》《新經濟學》作者、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研究院院長向松祚
本次論壇由中國科學報社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由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創新中國論壇秘書處承辦。創新中國論壇由中國科學報社與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於2010年聯合發起,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擔任論壇主席。
編輯:劉義陽
稽核:嶽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