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爭論的人不善於爭論。
最近看了一句話,感慨萬千:
世界上最愚蠢的行為就是不停地給人講道理。
成年人要記住:在不同的崗位上,少說更重要;認知不同,無需爭辯;有三種不同的觀點是白費口舌。
曾國藩從千古第一完人開始,就給自己定下了“三誡”的規矩,即“不多言,不怒,不欲”,即少說話,少脾氣,少慾望,值得我們自己學習和警醒。
但是,這個戒字比較囉嗦,在三戒上面。
你越聰明,你越聰明,你越聰明。多說無益。認知不同,白費口舌;三種不同的觀點,對牛彈琴。
地點不同,少說話更重要。
生活中,我們從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一件事,這幾乎是每個人的習慣性思維。
眾所周知,不同的立場往往導致對同一件事的不同看法。因此,你的胡說八道和考慮不周往往是不公平的,甚至成為傷人的箭。
俗話說,你的蜂蜜就是你的砒霜。
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事情。在老闆面前抱怨辛苦,在婆婆面前抱怨老公,在富人面前說太貴,在窮人面前說太便宜.....你永遠不會得到共鳴。
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一樣,視角自然不一樣,自然也不會和你有同樣的感受。說太多隻會讓人厭煩。
前段時間看了一句特別有意思的話:開車的時候,最討厭堵車的人,不讓我堵車。
是不是很好笑?當你被卡住的時候,你不喜歡,當你卡住別人的時候,你不想被拒絕。所以人在不同位置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個人都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
所以,在不同的崗位上,少說點很重要。
少說,是一種修養和對別人生命的尊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立場,那為什麼還要堅持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做自己。
央視名嘴白曾經說過:不瞭解全貌就不要評論。這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教育。
少說,但也是一種智慧。說多了會輸。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能敗事。
正如曾國藩所說,在古代,以德報怨的人都是能說會道的,群裡守口如瓶是一種大智慧。
認知不同,無需爭辯。
知乎的世界裡有一個問題:人在社會生活中最容易犯的愚蠢是什麼?
最好的答案是:認知不同,還要用理性去爭辯。
俗話說,夏蟲談不到冰,井蛙談不到海。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經歷和背景都不一樣,所以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自然也會不一樣。所以,有些事情,無論你怎麼解釋,怎麼爭辯,別人都無法理解,到頭來,只是浪費言語,甚至弄巧成拙。
俗話說:“我寧願和同齡人競爭,但不願意和傻瓜競爭。”對於認知不同的人來說,死是愚蠢的,不僅浪費時間和精力,而且徒勞無功,甚至陷入困境。
《道德經》中有一句話: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也就是真正聰明的人從不與人爭論,但能說會道的人不一定厲害。
認知不同,沒必要爭論。
不爭是一種智慧,因為知道如何知道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看到的世界和理解都不一樣。與其徒勞地爭論,不如放手。
正如林肯所說,認知不同的人,不爭論也能贏得爭論。
毫無爭議,這是一種模式。在這個世界上,註定了每個人不能處於同一水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包容的方式理解這一現象是明智的。被迫尷尬的最終還是自己,提高認知才是明智之舉。
俗話說,有話要說,認識人,有飯給飢餓的人吃。
地點不同,話少更重要;認知不同,沒有爭議;不同的觀點浪費你的口舌。
少說是一種修養和智慧。永遠不要從自己的立場去評判別人。
不爭,是一種透明,一種模式,永遠不要和不同層次的人爭。
放大自己的格局,不要輕易評價別人,也不要總是試圖說服別人。
堅持自己,學會尊重別人。
最舒服的生活狀態就是和興趣相投的人長談一夜,一笑而過。
最後,我只願你我,遇見的一切都是溫暖的,得到的一切都是期待的,餘生都是平靜而愉快的。
當你認為你現在面臨的挫折和打擊已經足夠大的時候,
再給自己一個信念:我會忍。
一天,兩天,三天,你會發現這件事正在慢慢消退,傷口正在癒合。
許多天後,你再次聽到鳥兒的叫聲,再次看到綠葉,再次看到生命的氣息,一切都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