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現代科技館體系。推動科技館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融合共享,構建服務科學文化素質提升的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實體科技館建設,開展科普展教品創新研發,打造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體驗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學教育資源彙集平臺,提升科技館服務功能。推進數字科技館建設,統籌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農村中學科技館建設,探索多元主體參與的執行機制和模式,提高服務質量和能力。
——大力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建立活動,構建動態管理和長效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援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務能力。推進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等公共設施開展科普活動,拓展科普服務功能。引導和促進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機場、車站、電影院等公共場所強化科普服務功能。開發利用有條件的工業遺產和閒置淘汰生產設施,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
(四)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建立健全應急科普協調聯動機制,顯著提升基層科普工作能力,基本建成平戰結合應急科普體系。
——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利用已有設施完善國家級應急科普宣教平臺,組建專家委員會。各級政府建立應急科普部門協同機制,堅持日常宣教與應急宣傳相統一,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儲備和傳播優質應急科普內容資源,有效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群、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各地各部門密切協作,統籌力量直達基層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
——健全基層科普服務體系。構建省域統籌政策和機制、市域構建資源集散中心、縣域組織落實,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黨群服務中心、社群服務中心(站)等為陣地,以志願服務為重要手段的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等組建科技志願服務隊,完善科技志願服務管理制度,推進科技志願服務專業化、規範化、常態化發展,推廣群眾點單、社群派單、部門領單、科技志願服務隊接單的訂單認領模式。建立完善跨區域科普合作和共享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全領域行動、全地域覆蓋、全媒體傳播、全民參與共享的全域科普行動。
——實施基層科普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開展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建立活動。加強基層科普設施建設,在城鄉社群綜合服務設施、社群圖書館、社群書苑、社群大學等平臺拓展科普服務功能。探索建立基層科普展覽展示資源共享機制。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週、公眾科學日等活動,增進公眾對科技發展的瞭解和支援。
——加強專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設立科普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養聯盟,加大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設立科普專業。
(五)科學素質國際交流合作工程。
拓展科學素質建設交流渠道,搭建開放合作平臺,豐富交流合作內容,增進文明互鑑,推動價值認同,提升開放交流水平,參與全球治理。
——拓展國際科技人文交流渠道。圍繞提升科學素質、促進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科學共同體優勢和各類人文交流機制作用。開展青少年交流培育計劃,拓展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
——豐富國際合作內容。深入開展科學教育、傳播和普及雙多邊合作專案,促進科普產品交流交易。聚焦應對未來發展、糧食安全、能源安全、人類健康、災害風險、氣候變化等人類可持續發展共同挑戰,加強青少年、婦女和教育、媒體、文化等領域科技人文交流。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推進科學素質建設國際合作,探索制訂國際標準,推動建立世界公眾科學素質組織,參與議題發起和設定,在多邊活動中積極提供中國方案、分享中國智慧。
——促進“一帶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深化公共衛生、綠色發展、科技教育等領域合作。推進科學素質建設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五、組織實施
(一)組織保障。
建立完善《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協調機制,負責領導《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將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強對《科學素質綱要》實施的督促檢查。各部門將《科學素質綱要》有關任務納入相關規劃和計劃,充分履行工作職責。中國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做好溝通聯絡工作,會同各有關方面共同推進科學素質建設。
地方各級政府負責領導當地《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納入本地區總體規劃,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地方各級科協牽頭實施《科學素質綱要》,完善科學素質建設工作機制,會同各相關部門全面推進本地區科學素質建設。
(二)機制保障。
完善表彰獎勵機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對在科學素質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完善監測評估體系。完善科普工作評估制度,制定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標準,定期開展公民科學素質監測評估、科學素質建設能力監測評估。
(三)條件保障。
完善法規政策。完善科普法律法規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制修訂科普條例,制定科普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辦法,開展評定工作,將科普人才列入各級各類人才獎勵和資助計劃。
加強理論研究。圍繞新科技、新應用帶來的科技倫理、科技安全、科學謠言等方面,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深入開展科普物件、手段和方法等研究,打造科學素質建設高階智庫。
強化標準建設。分級分類制定科普產品和服務標準,實施科學素質建設標準編制專項,推動構建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的多維標準體系。
保障經費投入。各有關部門統籌考慮和落實科普經費。各級政府按規定安排經費支援科普事業發展。大力提倡個人、企業、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採取設立科普基金、資助科普專案等方式為科學素質建設投入資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