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說:“好的家庭就是一所好的學校,好的家長就是孩子一生的班主任,今天博士用大資料告訴你:哪些家庭的孩子會更優秀(數字化,建議收藏!)”
很多家長千方百計,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個好學校。但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學校。與其大費周折讓孩子擇個好學校,不如從身邊做起,給孩子辦個好學校。有調查資料顯示,善於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正能量多的家庭,孩子則會更優秀。
善於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孩子更優秀
資料顯示,“會聽取孩子意見”的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佔39.11%,而子女成績較差的比例僅為19.90%。
面對教育分歧,父母選擇“私下再協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高達76.10%,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家庭選擇比例僅為11.98%。
父母情緒越正向,子女優秀比例越高
家人間的情緒理解與反饋不容忽視。調查顯示,家庭成員間對情緒的理解和反饋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越高。
如當父母情緒不好時,“能感受到家人支援和關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最高,為74.12%,而冷漠、疏離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說,說了更鬧心”和“說了他們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僅為12.48%和5.41%。
父母經常讀書看報,孩子更優秀
資料顯示,“閱讀型”家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閒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31%,高於“看電視、玩電腦、手機”(27.43%)、“朋友聚會、打牌娛樂”(24.90%)等家庭。
調查還發現,學業水平較高的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也相對更多。由此看來,為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型”家庭氛圍對小學生學業成長的意義不言而喻。
家人共進晚餐,孩子普遍更好
資料顯示,選擇“從不”、“偶爾”和“經常”組織家庭娛樂活動的家庭,成績優秀的小學生比例分別為17.74%、27.35%和39.19%。
進一步對每週家庭成員共進晚餐的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優秀的學生家庭,“幾乎每天”和“每週2-3次”家人共進晚餐的比例均高於差生的家庭。
會管理零花錢的孩子,個人水平更高
自主管理能力高的孩子水平表現更高。資料顯示,當問及小學生“興趣班是怎麼選的”,能表達自己喜好願望、獨立做出選擇的小學生(“我自己選的”)和能與父母商討聽取父母意見的小學生(“父母和我商量的”),成績優秀的比例相對“同學上,我也上”、“父母決定的”的比例高兩倍。
孩子是否做家務,反差比較大
透過資料可知,自理能力強的小學生學習能力也強。並非把所有的時間都留給孩子學習和休息才是明智的選擇。那些認為“只要學習好,做不做家務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7%,而持有“孩子應該做些家務”觀點的家庭中,此比例為86.92%,兩者相差懸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