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中秋節了,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
其中最為人熟悉的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相傳,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了,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民眾的生活非常艱難。後來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在崑崙山頂,用彎弓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
后羿受到了天下人民的愛戴,又取了帝俊的女兒姮娥,就是大家熟悉的嫦娥。后羿收了很多徒弟,傳授自己精湛的箭術,生活空閒之餘,都會帶領自己的徒弟出去打獵,一邊磨鍊箭術,一邊採集食物。
後來,后羿去了崑崙山求取道術,在回來的途中碰到了前來訪友的西王母。西王母知道后羿一直都想修煉成仙,為了表彰他為天下百姓所做的功勞,西王母就賜給了他一顆不死仙藥。后羿還想為自己的妻子再求一粒,但被西王母拒絕了。
回到家後,后羿將這件事告訴了自己的妻子嫦娥,並答應不會丟下嫦娥,為了表達自己的決心,將不死藥交給了嫦娥保管,不料這些事情被后羿的徒弟蓬蒙給聽到了,面對著成仙的誘惑,他拒絕不了。
蓬蒙在后羿帶領弟子出去打獵的時候,找了個藉口留了下來。等后羿走後,他馬上來到后羿的家中。逼迫嫦娥交出不死藥,被逼無奈的嫦娥只好自己吞下不死藥,飛昇月宮成仙了。蓬蒙看到嫦娥飛昇成仙之後,知道自己的師傅肯定不會放過自己,就逃走了。
后羿回來後,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思念妻子夜不能寐,他看到月亮之中,似乎有自己妻子的影子,連忙命人拿來妻子愛吃的點心,遙祭嫦娥。
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裡的嫦娥遙祭。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於節日起源有很多種說法,也有很多關於這一天的傳說和傳統,如廣東部分地區,人們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習俗。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的燃燈的節俗。吃月餅、猜燈謎等習俗。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也被稱為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同元旦齊名,成為了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據史記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天壇、地壇、月壇、天壇。分別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了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
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與人情世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圓月照著遊人,達旦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