樁在形體姿勢上有站式、臥式、坐式等幾種,有的書籍也把站式、坐式、臥式也納入站樁系列。站樁的姿勢是樁當中一種最主要、最基本的姿勢,本文只談站式。
站式的姿勢雖然有很多種,但是它的基本要領和基本要求都相差無幾。站式分為養生樁和技擊樁,這裡重點談談養生樁。
養生樁的姿勢都要求上身的重量由兩條腿平均負擔,運動量的大小由腿彎曲是角度確定,習練者可以按照身體的強弱進行調整。
1、撐拔式(又叫混元樁、渾圓樁、太極樁)
兩腳左右分開,約同肩寬,兩膝下蹲保持彎曲,彎曲程度由二三釐米開始逐漸增加,以不產生過度疼痛為限。兩肘抬起,離開兩肋、兩手擺在乳上、肩下部,呈抱物狀,肩部放鬆,不要用力。兩手相距在30cm左右,距胸20cm左右,手稍有內扣之意,頭要正,項要直。不要低頭,不要彎腰,不要挺腹。兩眼平視前上方,使外耳廓、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的垂直連線與地平面成90角為原則,自然呼吸。
2、叉腰式(休息式)
兩腳略成八字形分開,寬度與肩齊,兩腳著地,腳趾微微抓地,全身重量放在腳掌上,兩膝微曲前不過腳尖,臀部似坐似靠,上身保持正直,兩手反背貼腰,臂半園,腋半虛,身軀挺拔、正直。
3、扶按式(又稱扶助式)
自然站立於椅背後或欄杆、其他扶按物體,兩腳與肩同寬,兩手扶按在椅背上。也可身向前扶,腿向後靠。兩手扶按在桌上、欄杆上均可。
4、丁八式(又稱小步樁)
兩足呈稍息姿勢站立向外方移出5cm——10cm,腳保持半丁半八字狀。身體微斜,身向後坐,兩腿微微彎曲,前腳足跟離地,膝蓋前頂。全身重量保持前四後六之比。兩手抬起,約同肩平,屈肘環抱,手心向內或向前方,十指分開,松肩撐肘,目視前方。
5、伏虎式(又稱大步樁、伏虎樁)
兩腳前後大叉步分開,前腳掌踏地,足跟微起,膝蓋前頂零向內挾而提肛,身向後靠而下坐,腿部力向上拔。兩手前後分開、抬在胸前肩上部、手心向前呈推託狀或兩手向下放在腹部兩側,手心向下如伏按老虎頭、臀狀。
6、降龍式(又稱反步樁、降龍樁)
兩腳前後大叉步分開,前腳掌向外方擰轉,腳跟向裡,膝彎曲;後腿伸直,腳跟不要離開地面。上身前伏,重量多放前腿,形成前六後四之比,逐漸增加為前七後三之比。
身向後扭,頭向後轉,目視後腳跟。左腿在前時,右手高舉,手心向上;左手下垂,手心向下,雙肘彎曲,呈推按狀。右腿在前時,左、右手姿勢反之,雙肘姿勢不變。
6、獨立式
單腿獨立,微彎曲,前腿抬起、足尖後勾,胸窩微收、頭頂腳蹬。兩手高舉、腕擰指撐、肩松肘橫,背豎腰直,臀夾腹吸。
7、無極樁
兩手自然垂放於大腿兩側,其他與渾圓樁要領相同。
8、三體式(又稱子午樁、三才樁、三體樁)
身斜45度,兩膝彎曲約135度,後膊屈約120度,前膊屈約150度,後腳跟、前腳跟、前腳尖三點在一條直線上,鼻尖、前手中指尖、前腳尖二尖要對準。靛骨根與後腳跟在同一鉛垂線上。手與足上下相對,肘與膝上下相對,肩與胯上下相對,此之謂“外三合”。頂頭,豎項,松肩,墜肘,胸涵而背拔,虎口撐圓,目視前方。
9、馬步樁
主要是為技擊只用。重心儘量下移,逐漸蹲深,直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強度較大。平行時即四平馬步樁。這時腿上除有腳尖和膝蓋的一對力外又出現了向下的力,這是身體的重力。為克服這個重力,重心放在湧泉,並同時保持頭正頸直含胸收腹提肛立腰開胯沉肩收臀。
站樁的各個門派對樁的名稱、姿勢、要求都有一定的不同,歸納與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對各家的樁法理解不深,難免掛一漏萬,本文僅拋磚引玉,使愛好者有一個初淺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