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說說胃痛、胃反酸的事兒。
在我們的一身臟腑中,有一個臟器,常常會欺負我們的胃。
誰呢?就是肝。
肝屬木,脾胃屬土。木克土。肝和胃,天生就是一對歡喜冤家。
平時,兩家倒還相安無事。一旦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肝火旺了,那好,肝就把火氣撒在了胃身上。胃氣因之受到影響,通降不及,於是出現各種問題,比如脹痛、反酸、吃不進去飯、嘈雜不適等等。
在我的患者中,有這麼一個男性,當時來看病時也就是30多歲。什麼毛病呢?胃疼,又撐又疼,而且連及兩脅。與此同時,伴隨噁心、吞酸、腸鳴、易怒、口苦等症狀。用他的話說,就是感覺胃裡面始終有一股氣在往上反,帶著酸水不停地反。在自己著急、上火,或者頭天晚上睡不好的時候,症狀會加重。
這個人到當地醫院看過,說是胃腸神經官症。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效果不是很明顯。
後來又再次檢查,是胃竇炎。不過在當時,症狀尚可以忍受,他在經過簡單治療後,也就得過且過了。
後來,這個毛病又復發過幾次。再用從前的藥頂一頂,也就好轉了。
可是,最近這半個月,症狀開始加重。胃痛難忍,而且大口反酸,經常乾嘔,整個人在病痛折磨下,更加心煩急躁。這時候再用之前的藥,根本沒效果。
我在瞭解他的情況後,第一時間看舌象和脈象,發現舌紅苔黃,脈弦數。
我就問他,你是不是有不開心的事兒?
原來,他一直與自己的妻子不和,還有妻子的家人都比較強勢,總會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全家出動去指責他,這就讓他每天很是煩躁,以至於長期壓抑,形成今天的狀態。
我聽完,就給他寫了一個小配伍。這就是黃連18克,吳茱萸3克。我把它寫下來,告訴他,兩味藥按這個比例,研細末混合,每次6克,用開水送服。並囑咐他回去後保持心情舒暢。
結果,他用了5天以後,口苦、胃痛、脅痛、腸鳴、吞酸等現象都有明顯緩解。
於是再次調整全方,黃連(姜制)10克,吳茱萸5克,柴胡6克,白芍15克,青皮10克,川楝子10克,枳實10克,龍膽10克,梔子10克,黃芩10克,知母10克,竹茹10克,甘草3克。
所有這些,水煎服,一共是12劑。
第三次來複診的時候,他說反酸的感覺已經快沒了,口苦口乾也消失,食慾開始增加。
下面我來解讀一下這個方。
這個方是金元時期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裡頭記載的左金丸。原方就兩味藥,黃連(姜制)、吳茱萸。也就是我第一次開的藥方。
其中,黃連降胃火,清心火。心為肝之子,所以“實則瀉其子”,以清心火的方式來清肝火。總體來看,黃連在這裡就是負責清肝胃之火。吳茱萸下氣疏肝,降胃逆,解決肝鬱的問題,防黃連的寒性傷正,還可以引黃連藥性入肝經。這是最簡單的解讀。
用在這個患者身上又是什麼道理呢?
這個人屬於肝鬱化火,肝火犯胃,胃氣不降所致。
從這個患者的生平經歷,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平時活得該有多“憋氣”了。再看脈象,弦為肝鬱之象,數為火熱之象。肝鬱氣滯,日久化火。這個火,就會傳到胃裡面,形成了胃火,於是舌紅苔黃。胃火形成之後,胃氣不降,所以口渴、反酸、胃脹。病的初始於肝,所以病痛連及脅肋肝膽二經分佈,口苦則為肝膽之氣上逆的表現。脾胃失和,運化失常,因此他還腸鳴。所以說,肝火——胃火——胃氣不降,這就是此患基本的病因鏈條。
接下來,看柴胡和白芍。它倆搭配,用於疏肝柔肝,化解肝鬱。龍膽草、梔子、黃芩跟上,用於清肝火。
青皮、枳實、川楝子,可以理氣止痛。
最後,加一個知母清熱滋陰,以免諸多苦寒之品傷陰。再用竹茹清胃熱而止嘔。
就這樣,患者胃火得降,肝火得清,肝胃之氣得以調和,胃氣得以順降,一切不適也就隨之化解了。
其實,這種肝火犯胃所致的胃疼,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多見的。因為從古至今,肝火犯胃、胃氣不降這個事兒就是常見病、祖傳病,一輩傳一輩。現代醫學所說的胃炎、胃潰瘍、反流性食道炎、反流性胃炎等等,有很大一部分患者屬於這個症候,尤其是精神壓力較大的人,因此呢,要想養胃,必須養我們的性情,避免肝鬱化火、生氣著急。情志上的不舒暢,是胃病難以控制的基本原因。
最後說明一下,患者朋友在用的時候,也是需要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鑑、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