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時候,一定要帶著沉甸甸的銀兩,才能去購買東西,只有銀子才是財富的象徵。由於銀子是稀有金屬,正是因為少見才會顯得有價值,那麼當時流通市場的銀兩放到現在到底值多少錢呢?相信也有許多人都對此十分好奇,因此知道了兩者的對比,也就知道了古代人的消費能力和現代人比,到底孰高孰低。
在白銀之前,其實還有很多形式的貨幣,比如最早期的貝幣,銅幣,錢貫等。在唐漢時期,經濟發展較快,銅錢的價值比較小,因此無法滿足商賈們的交易需求,這時白銀就出現了。白銀是產量十分稀少的礦產,價值相對比較高,因此成為了流通市場裡高價值的貨幣。等到明朝的時候,白銀已經成為了主要流通的貨幣。
在此之後的很長時間裡,銀子一直是最主要的支付手段,那麼這所謂的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比較複雜,要根據不同的時期來分析。想要知道一兩銀子的價值,以此來對比古今的購買能力,就需要先選擇一個參照物,而最適合的莫過於糧食。因為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都是要吃飯的,糧食是人們日常所需的必需品,而根據糧食相應的價值,就能對比出貨幣的價值。
很多人可能在電視裡看到古人購物動輒就是幾兩、幾十兩,甚至幾百兩,認為銀子並不值錢,其實這些都是誤導。銀子的價值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非常大的,因為它本身就值錢。普通的東西其實都不需要用到一兩銀子,只用散的銅錢就足夠了,真的使用到銀子的時候,那肯定是比較大價值的奢侈品。
唐朝時期,一兩銀子就是代表著一千文錢,而當時一兩銀子就可以買兩千五百斤大米。而現在的大米一斤兩元錢左右,也就是說兩千五百斤大米需要五千元人民幣。這麼一算一兩銀子的價值可不小,都可以買一個奢侈品了。等到了宋朝時期,貨幣相對有所貶值,一兩銀子代表著兩千文錢,而大米價格卻在不斷地走高,一兩銀子勉強可以買八百四十斤。到了明朝,經濟不景氣,白銀再次遭遇了貶值,如今一兩銀子可以買到四百斤大米,換算成人民幣也就是相當於七百多。發展到清代,經濟雖然較為發達,但是銀子的流通數量變多了,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一兩銀子幾乎只剩兩百多人民幣的價值。
現在大家知道了吧,銀子在最初流通的時候還是挺值錢的,家裡有一兩銀子也算是富裕人家了,有二兩都算是萬元戶了,當時的購買力可是槓槓滴,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很多。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銀子的流通數量越來越多,也就變得越來越不值錢了,而人們的購買力也相對下降了不少。其實這就是通貨膨脹的道理,跟現代的貨幣貶值一樣,這是國家在貨幣流通方面不可避免的一個問題,幾乎每個時代都是一樣的。而從銀子的價值而言,古代人的購買力絕對不亞於現代,甚至可能比現代更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