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日三餐中,主食的地位不可動搖,為機體提供能量。但因為近幾年人們對主食的想法越來越偏見,甚至以不吃主食為健康方式,似乎變成了“萬惡之源”的它,離生活日漸變遠。
更在一項最新的醫學雜誌《柳葉刀·公共衛生》中釋出的研究報道:主食吃太少,會減壽4年!
該實驗主要涉及的是在美國有15萬名的成年群體中,分別來自北美、亞洲等人體實驗,發現攝入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壽命有密切關係。在攝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為低、中、高裡,最建議的是中等,即死亡率最低。尤其是50歲以後,若碳水化合物含量攝入過低,可能會減壽4年。
並且,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過的研究發現,對於中老年人應適當增加主食攝入,如此才能夠降低相應的死亡機率。
由此可見,主食不宜吃得過少,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身體健康或者是預期壽命。
問題也來了,究竟吃多少主食最好?
透過吃主食攝入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供能營養物質以及和不同年齡段死亡率發現,不同年齡可攝入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所不同。20歲以下人群,每天攝入碳水化合物含量為42%;20歲以上人群,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根據自身需求量增加;
50歲以上的人群,由於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新陳代謝以及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被削弱之後,更要注意不適合少吃或不吃主食,而是要採取高碳水、低脂肪的方式,對延長壽命有益。
如此碳水化合物含量攝入居中,那麼全因死亡風險以及心血管死亡風險都會跟著降低。所以,大家完全不用誤會主食,它在身體健康上也是組成的一部分。
再通俗一點地說,根據我國人體質進而推出的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標準,每人每天攝入谷薯類的量要在250~400g。
其中不全是精白米麵,而是在精白米麵基礎上,再攝入適量的粗糧,這樣粗細搭配,細糧可彌補膳食纖維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餐後血糖水平。比如同樣美味還更健康的五穀雜糧飯、雜糧麵食、雜糧粥等,不額外新增植物油、食鹽、糖,即為推薦的主食。
切記再好的主食都要適量為宜,只有飲食均衡,攝入較多種類的主食,最終的健康效應才會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