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行業的風向,又開始轉變了。
芒格抄底阿里
美國著名投資者查理芒格,正在大舉抄底阿里巴巴的股票!
1月5日,“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芒格旗下的DailyJournalCorp披露了13F檔案,截至2021年12月底,其透過美國存託憑證累積持有阿里巴巴602060股。
以最新的股價計算,芒格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市值約為762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4.87億元!
這是自2021年第一季度、第三季度以來,查理·芒格第三次加倉買入阿里巴巴的股票,與第三季度相比,這一次芒格所持有的阿里股票數量已經直接翻倍,可見其加倉買入的決心有多大。
查理·芒格可以說是一位傳奇投資人,因大舉投資巴菲特而聞名,更是賺得盆滿缽滿,與巴菲特也成為了一生之友。
然而2021年,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水逆的一年,也是芒格投資生涯中十分陰暗的一年!
自2021年3月份開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風向就開始急轉直下。
先是阿里巴巴因為“二選一”問題被罰了上百億,隨後美團也被罰34億,騰訊、紅杉資本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壟斷處罰。
整個2021年,中國網際網路大廠都受到了巨大壓力,股票表現上,阿里巴巴跌47%、騰訊跌20%、美團跌17%、拼多多跌65%、京東跌11%。
查理·芒格的所有投資組合中,阿里巴巴是重倉股之一,但從2021年第一季度的高點至今,阿里巴巴的市值已經高達5223億美元的市值,摺合人民幣33339億元。
受此影響,芒格第一季度買入的阿里股票浮虧超45%,第二季度逆勢加倉的股票也處於浮虧之中。
如今仍繼續逆勢加倉,芒格為何如此看中阿里呢?
難道2022年,網際網路行業的風暴要過去了嗎?
之所以拿阿里巴巴來參考,主要便是因為2021年整個網際網路行業轉變中,阿里是最慘的一家。
隨著反壟斷不斷深入、阿里在多個領域被處罰、螞蟻集團IPO被擱淺、外資大幅拋售中概股、甚至阿里還被拼多多搶去了中國第一大電商平臺的位置。
今年還有比它更慘的網際網路大廠嗎?
反壟斷的監管深入,最容易影響的就是投資者的信心,從大眾的角度來說,一個大廠究竟有沒有壟斷,或許全世界人民都知道,更別提精明的投資者了。
2021年11月18日,國際反壟斷局正式掛牌成立,意味著中國的反壟斷監管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網際網路行業野蠻生長的時代徹底終結。
未來的中國網際網路監管,究竟會有多嚴?對現在的網際網路巨頭究竟有多大的衝擊?
這是所有投資者以及兩大巨頭都在擔憂的事,畢竟經過多年的發展和佈局,兩大巨頭的業務範圍十分廣泛,遍佈生活中各行各業。
甚至有可能,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已經壟斷了市場,就被處罰了!
未來的網際網路行業,究竟要如何走呢?
破解流量為王
2021年的網際網路監管風暴雖然已經過去了,但是2022年,甚至更長的未來,監管都會長期如影隨形。
過去野蠻生長的時候,網際網路行業的核心就是“流量為王”,為了流量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比如有不少的企業,只要賺到了流量,那就是賺到了錢,最典型的如共享單車領域的OFO、摩拜,然而他們的最終結局是,一個被15億收購、另一個在破產邊緣。
外賣領域,美團和餓了麼也是從上百家外賣平臺中激烈競爭廝殺後剩下來的,他們當時唯一的優勢便是流量、資金支援。
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上來說,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大多都是虧損狀態,甚至淨虧損多年,比如美團。
然而,就是在虧損的狀態下,只要企業有足夠的流量,就可以到美股、港股上市,從而獲得大量融資。
這種“流量為王”的生態,催生出了一大批自身仍在虧損,卻火急火燎的衝上市的企業,所有的企業都玩起了資本遊戲,卻忽略了企業本身的經營狀況和發展。
比如震驚全球資本界的瑞幸咖啡22億元財務造假案,讓美國投資者損失慘重,瑞幸最終以退市、被罰11.75億元才逃過一劫。
瑞幸咖啡帶來的後續影響是,陸正耀以一人之力,直接毀掉了所有中概股的信用,導致美國投資者和機構瘋狂拋售中概股。
“流量為王”,從某種程度來上說是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特性,有了流量,也就有了談判的資本。
因為在網際網路行業中,雖然電商是一大利潤來源,但縱觀騰訊、阿里、百度、位元組跳動等所有網際網路企業,圍繞他們最大的一個收入來源,竟然是廣告。
廣告天然需要流量,看廣告的人越多,廣告費用就越高。
這種方式導致了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比如,正常的經營、刻板的宣傳並不會吸引人們觀看,反而許多劣質、低俗、極端、毀三觀的內容,更能吸引人們觀看。
不管是長影片、還是短影片領域,都有這種現象。
“流量為王”的核心不破除,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就不會消失。
對製造業來說,劣幣驅逐良幣意味著劣質的產品佔領市場排斥優質產品,但對於網際網路行業來說,劣質驅逐良幣意味著劣質的內容充斥著整個網路,把網路搞得烏煙瘴氣。
破除“流量為王”,需要監管部門提高相應的行業標準和門檻,讓劣質的產品喪失市場空間,為優質的產品讓路,才能將這一現象徹底扭轉過來。
但這對於監管部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界定會十分困難。
比如拼多多,學習了曾經的阿里的模式,所有人都知道,它們是依靠賣假貨起家的,價格低廉是唯一的競爭優勢,即便產品質量差,只要價格低,就會引來無數的消費者。
阿里、京東曾怒斥拼多多賣假貨,但事實上每一家電商平臺都是如此起家的,京東和阿里也是後來有實力了才敢下手解決假貨問題。
國家在鼓勵創新創業、發展經濟,意味著創業的門檻不能太高,不然創業受限制;但門檻不高,各種亂七八糟的不良企業都能進入市場,給市場上的優質企業帶來巨大的傷害。
參考歐美、日韓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這是難以跨過的一道坎,只有等待經濟發展更成熟了、市場更理性了,才能對標準提高和落實,破除劣幣驅逐良幣的迴圈。
以科技為主、以質量取勝
“當國外的網際網路巨頭在研究如何上火星的時候,國內的網際網路巨頭在研究如何賣菜!”
這是2020年中國網民們對於網際網路巨頭們扎堆進入社群團購賣菜這一現象的諷刺,彼時,馬斯克的火箭都已經發射上太空了!
以流量為王、以壟斷為目標,使得國內網際網路巨頭為了爭搶利潤,不斷髮展搶佔網際網路行業所能觸及到的上下游,包括生活服務的方方面面,“賣菜”就是其中一環。
同為遊戲巨頭,國外的遊戲公司都在奮發研究新的遊戲、甚至研究元宇宙遊戲,而騰訊卻熱衷於收購遊戲公司、炒作舊的IP;
同為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業務已經遍佈歐美乃至全球,而且雲科技中的計算、儲存、智慧識別、安全服務等都已經達到世界一流,阿里巴巴卻想著如何放貸、讓螞蟻金服上市。
以亞馬遜、谷歌、Facebook等巨頭的經驗來看,網際網路巨頭,最終只能走上發展科技的方向,甚至必須以科技優勢取勝。
其根源是,網際網路紅利時期,擴張就有利潤、搶佔市場就有利潤,所以為了流量不惜一切代價;但是,當流量的紅利消失後,網際網路企業都必須要思考,自身未來的發展方向,自己究竟有什麼競爭力呢?
以阿里為例,阿里是比較早佈局雲計算的企業,阿里雲也是當前國內最大的雲計算服務企業,但其開發軟體所依賴的,依然是國外的科技成果,還需要向國外企業交服務費。
騰訊,除了微信、QQ龐大的流量、綁定了遊戲之外,自身還有多少競爭力呢?即便是遊戲,騰訊都沒有開發多少出來!
2019年,位元組跳動的廣告收入超越了騰訊,騰訊的廣告收入出現停滯;2021年,位元組跳動也被傳出廣告收入停止增長;另一方面,中國網民的規模也已經高達10億,淨增逐步放緩,總量幾乎見頂。
再加上2021年監管的趨嚴,可以說,2021年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轉折性的一年,網際網路行業的紅利期幾乎在這一年徹底消失了。
危機,危中有機!
這場危機既是一次考驗,也是一次讓網際網路行業重新反思未來如何發展。
過去,科研普遍被企業認為是高投入、時間長、產出低,企業不願進行投入;但是,如今隨著華為科技實力帶來的鉅額利潤,網際網路企業難道真的不動心嗎?
唯有發展高科技,才是網際網路企業的未來!
芒格抄底阿里,或許也是因為這是轉折的一年,也有可能是整個行業的底部;未來,網際網路企業適應了監管之後,走上科技自強的道路,股價還有巨大的上漲空間。
作者 | 範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