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週的閱讀書目是《非暴力溝通》,一本娓娓道來、探討如何能夠達到高品質溝通的書籍,多處內容都可以激起我的思考,時時贊同、常常思悟、躍躍欲試是讀這本書時的心路歷程。
01 思悟----為什麼會說出言不由衷的話?
偶然一次看電視,看到了孟非問黃聖依:“有沒有後悔對孩子說過哪些話?”
“太多了。經常說完了就後悔”,黃聖依說完後,低下了頭地,彷彿自言自語繼續說:“那天我還跟我兒子說,你再欺負弟弟就把你送到少林寺去”。
孟非說:“很多做父母的,回想起來,這一輩子說過的過頭話都在孩子身上。”
這段場景給我印象太深了,我就像黃聖依一樣,常常對孩子說話口不遮攔,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不同的是,我兒子大了,當說不到他心裡時,他立刻就有話懟回來,而只有當他懟回來時,我才發現自己說了錯話。
我也像孟非說的那樣,把過頭的話都用在了孩子身上,雖然有反思,但同樣的錯誤卻時時出現,我不明所以,問題的根結在哪裡,為什麼我心中深愛孩子,說出的話卻那麼冷酷呢?
《非暴力溝通》給了我心服口服的答案:原因在於說話人在表達時,進入到了四個誤區: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強人所難。
- 首先,道德評判
孩子沒跟陌生人問好,就是 “不懂事”,與弟弟搶玩具就是“不懂愛”,喜歡玩遊戲就是“不求上進”等等。在這個思維之下說出的話,最有可能會招來誤解甚至敵意,背離了我們原本的願望,很多誤解就是這樣產生的。
正確的做法是:重視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就事論事,而不是就事論人。
- 其次,進行比較
比如,用兒童時期的乖巧與青春期的叛逆比較,用別人家的孩子與自家孩子比較等等,以為透過比較找到了差距,就找到了前行的動力,豈知已經無意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強迫他人按我們的期待生活。
- 再次,迴避責任
比如,面對孩子的不進步,有一種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懊惱,心裡會想“為了照顧你,我不得不選擇距離家近的工作”,這類的話語也許會給孩子造成自責,但卻無法激起孩子的內驅力,甚至會讓孩子反感。
其實,這類語言背後也包含著,“我為你做了很多,你的固步不前,我沒有責任”。如果一件事,與自己無關了,誰還會努力尋找改進的方法呢,自欺欺人罷了。
正確的做法是: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
- 最後,強人所難
強人所難的說話方式在親子之間最常見,成人眼裡,孩子永遠就是孩子,那個叫著“爸爸媽媽”的孩子,就應該聽話。想讓孩子做什麼,發號事令就可以,至於他願不願意,不是考慮的範疇,作為父母,我只要把我想說的說完了就可以了。
正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總有一天,小小的他(她)會回擊一句“不!”
綜上所述,讀這部分內容,幫我解開了“想用力卻用錯了力,想表達愛卻吵起了架”的難題,讀書頓悟的那種清爽驚喜與珍視感,至今記憶如新。
類似的思悟,讀書時常常會有,比如“非暴力溝通最重要的應用也許在於---愛護自己”、“當我們痛苦得無法傾聽他人時,我們需要體會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需要大聲地提出請求,需要換一個環境”等等,不再一一羅列。
02 欲試----最簡單的非暴力溝通語言
我的書桌前上方,那一塊白牆上,抬頭即見處,星星佈滿了一些讀書遇見的金句,讀完《非暴力溝通》後,又多了四句話:
- “當我看(聽、回憶想)到的......
- 我感到......
- 因為我看重/需要......
- 你是否願意......”
原新東方名師,“中國比特幣首富”,著名天使投資人李笑來,提出過一個觀點:在學習任何一個學科知識時,都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最少必要知識。
最少必要知識,意如其字。
由此歸納,《非暴力溝通》的最少必要知識就是以上這四句話,實踐到位了就是非暴力溝通方式,反之就不是非暴力溝通方式。
也就是說,我們讀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想要應用起來,就必須要會這四句話,且越熟練越完美,越隨意而不刻意,越有奇效。
舉例示範:
比如,小夫妻二人吵架,妻子一氣之下,準備離開。丈夫說:“當看到你收拾行李準備離開,我很傷心,因為我很珍惜我們的愛情,你是否願意繼續留下來,相信我們還有美好的未來。”這樣的溝通方式,就是採用了非暴力溝通的模式,相信妻子邁出的腳步會遲疑一下。
再如,下班後母親看見兒子的房間雜亂無章,深呼吸後說:“當我看見書包躺在地上,我感到不舒服,因為我看重咱們家裡的整潔,你是否願意收拾一下房間呢?”
初次使用這四句話,可能感覺有些生硬和刻意為之,但當話音一落,對方一釋然,四句話的魔力就慢慢盪漾開來,深深吸引住你,讓你產生了繼續深入掌握的慾望。
03 疑問--愛自己該如何選擇生活
這本書,我想讀想用,除了讀書帶來的種種收穫以外,還有一個疑問,還未能解答,那就是作者說:“我深信,出於對生命純潔的愛,而不是出於恐懼、內疚、羞愧、職責或義務來選擇生活,是愛惜自己的重要體現“。
愛自己,不能用恐懼、內疚、羞愧來生活,我理解且接受;但用職責和義務來選擇生活,就是不愛自己嗎?
這個問題,我似懂非懂,有時能夠理通其中的關聯,有時又迷失其中,也許今後在生活實踐中會找到答案吧。
謝謝閱讀,我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