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普通人的一生,也是英國編年史
改編自繪本
講述Raymond Briggs的父母
一對普通英國夫婦,從1928年到1971年,從相愛到相繼離世的故事
普通人的一生,雖無波瀾壯闊
但足以溫情動人
歷史洪流中,普通人的一生
他們相遇於一場巧合,Ernest上班的路上,碰到了在窗臺抖灰的Ethel
Ethel比Ernest年長5歲,是一段甜甜的姐弟戀
和千千萬萬個籌備婚禮的人兒一樣,他們在新買的房子裡暢想人生
現實很骨感,買了房子卻沒錢搞軟裝
兩個人一點一點把房子填滿
1934年,Ethel在39歲高齡產子,Ernest第一時間衝進產房,滿眼都是妻子
本來想組建一個大家庭,因為妻子的身體原因,他們只孕育了一個孩子
1935年希特勒頒佈“紐倫堡法案”,剝奪了猶太人的德國公民籍
他們由公民也直接淪落為“屬民”
工人收入銳減,Ernest每週收入不足6英鎊,低於英國公佈的貧困線
但好像這件事,對他們沒有很大影響
生活照常,好心情也照常營業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英國開始戰前準備,發放防毒面具、從9月1日開始3天內撤離150萬兒童
Raymond Briggs就在這批兒童裡
一個家庭面臨分居,夫妻兩人站在站臺上揮別
母親擔心兒子不能照顧自己,爸爸則教他應該做些什麼
時代背景下,母愛的柔軟,父愛的剛強,展現的淋漓盡致
戰爭期間,他們每天躲在Ernest手工打造的防控洞裡躲避戰火
他們雖未直接上前線,但也在為國家而奮鬥
Ernest成為了一名消防員,拯救被炮火點燃的房子
Ethel成為了一名檔案整理員,整理部隊檔案
趁著房屋修繕,他們去鄉下看兒子
在此期間房子被炸,經常是一次又一次,一地又一地的玻璃碎片
他們不斷地收拾、不斷的修繕
還是依舊的樂觀,沒有抱怨
Ethel在感嘆薔薇花開的正好,還好沒被炸燬
他們在一起,無論什麼困境,都可以直面
1940年Ernest支援的丘吉爾就任
1941年6月22日德國侵略蘇聯,在這裡戰火稍微弱了一些
他們嘗試把兒子接到倫敦,因為飛機墜落又送回去了
Ernest熟練的判斷是否為轟炸,熟練的掩護兒子
1945年7月28日的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放原子彈事件,戰爭正式結束
英國大搞基建,他們房子上所有的鐵都被拆走了
Ethel:真的很難想象,武器上有我們家的圍欄
Ernest:我們可以做木籬笆
英國工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他們裝了電話機
學藝術的兒子買了義大利進口的藍美達踏板摩托車
夫妻倆買了小汽車
兒子參加工作,Ernest“兒子一天的工資超過了他一個星期的工資”
巧妙地說出20世紀50年代,製造業外移,英國工人的生活水平開始下降了
1969年7月21日,人類登月,Ethel生病,躺在沙發上看電視
還一起討論人類登月的意義,用老百姓的方式
影片的最後1971年,Ethel 和Ernest 先後去世,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部影片中,打動觀眾的不僅是時光的厚重感,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光輝和號召反戰爭
有人說,這部片子是倫敦父母愛情
無論是剛開始“家徒四壁”,還是兩夫妻黨派不同
無論是妻子拒絕接受新鮮事物,還是妻子生病發脾氣
Ernest從不和妻子爭執,只是默默地聽
Ethel從不歇斯底里,默默地陪伴丈夫
Ernest親眼目睹活人被炮彈炸死,崩潰大哭
Ethel排著他的後背,陪他哭泣
和千千萬萬個父母一樣,他們對孩子感到自豪,也對兒子存在的誤解和偏見
兒子上文法學校、服兵役,他們規劃的路線是做白領,坐辦公室
但得知兒子要去藝術學校,他們開始不理解
一味地以為藝術生不正經,還要畫裸女
兒子和女同學出去寫生,躲在窗戶暗中觀察
催婚催生,兒子和母親表明,自己的妻子有“精神疾病”
Ethel很快的接受了,他們沒有歇斯底里,也沒有要死要活去威脅兒子離婚
很慶幸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願這世界永遠和平,遠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