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柳泰山廟:隱藏在鄉間的建築瑰寶
在絳縣南樊鎮南柳村有一座泰山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尤其正殿脊樑上華麗的琉璃,更是光彩奪目,令人震撼。
雖說在我國農村有村就有廟,但這座村莊怎麼會有一座如此規模之大的泰山廟,想必很多人都有同樣的疑問。
今天,就讓我們來到絳縣南柳泰山廟,探尋它的建成原因,追溯它滄桑的歷史和曾經的輝煌。
五村同修泰山廟
南柳泰山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南柳村村邊的一個土坡上。
走進南柳泰山廟內,眼前豁然開朗,一字排開的宮殿式建築在冬日的陽光下古色古香、莊嚴肅穆,有一種靜謐的感覺。
迎面有一棵古柏,高聳挺立、古木參天,樹圍在5米以上,可見其年數不短。
“有人問這棵柏樹的樹齡,當地的老人會告訴你,孔子時候栽種的,孔老夫子今天多大年紀,它就多大。”絳縣文物局保護員高帥說。
據說這棵樹是周代時期的,也被人們稱為“周柏”。後來,因農村建設,有人在離樹不遠處挖坑澆水,不小心碰著了一旁的石灰堆,對樹根造成了損害。
如今,古柏雖已不再鬱鬱蔥蔥,但依然傲然挺立在院內,上面零星棲息著幾窩小鳥,陪伴著這座古廟,守護著這方寧靜……
相傳,早年間,當地發生過兩場瘟疫,瘟疫過後,為紀念治療瘟疫的英雄,附近五個村聚集起來修建了一座泰山廟。正殿供奉著東嶽大帝——黃飛虎。
商朝末年,黃飛虎為救民於水火,首舉義旗,偕同二弟、三子、四友,親率一千家將,聯合姜尚,討伐昏庸暴虐的紂王,得到群臣的支援和各地百姓的擁護,追隨者甚眾,聲威大振,勢不可擋。在興周滅商的戰爭中,黃飛虎戰死於澠池。
周武王評價黃飛虎“威行天下,義重四方,施恩積德,人人敬仰,真忠良君子”。姜子牙特封黃飛虎為五嶽之首、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執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獄,總管人間生死大權和吉凶禍福。
善惡有報應,為給後人警示,每年東嶽大帝誕辰農曆三月二十八,這裡有舉辦廟會、唱大戲的習俗,教化人們除惡向善,多做好事。
可以說,這座廟有如此規模,又能儲存如此完好,得益於周圍五個村村民的守護。
碑文記載其修繕經費由鄭柴、南柳、北柳、吉峪、範柴五個村籌集,日常看管和維護也由這五村共同負責。
所以,南柳泰山廟是屬於五個村共有的廟。
殿宇特色很鮮明
南柳泰山廟坐北朝南,對稱分佈,現存建築總計九座。
正北方的七座宮殿一字排開,中間為正殿,兩邊分別為道士房(耳房)、后土殿、三王(牛龍馬王)殿和虎頭門(耳房)、聖母殿、火神殿。 廟東是閻王殿,廟西是娘娘殿。
正殿、后土殿、聖母殿這三座殿,元代建築特點突出,尤其正殿前粗壯碩大的檁木十分少見。
南柳泰山廟始建年代不詳,但從正殿外牆上的四塊碑刻其一記載“唐宋元明代加修葺”,可知其歷史久遠。
三王殿、火神殿門口也有記載重修事宜的石碑,宮殿曾在清康熙四十六年、雍正十三年、乾隆二十九年多次修繕。
總體來講,南柳泰山廟是一片儲存比較完整的元、明、清古建築群。
據絳縣博物館館長蘇文芳介紹,原來的廟宇有山門,中軸線上分佈著戲臺、獻殿、正殿,東有鐘樓、鼓樓、廊房、閻王殿、道士房、后土殿、三王殿,西有廊房、娘娘殿、虎頭門、聖母殿、火神殿。
由於年久失修,廟內的建築都有不同程度的殘損。2013年,經絳縣文物局申請,組織有關專家制定修繕方案,爭取到了國家資金400萬元,於2015年對廟內所有建築進行了修繕,基本恢復了原貌。
在正殿和聖母殿間夾有一間耳房,當地老百姓叫其虎頭門。以前人們覺得流年不利時,他們就會來到南柳泰山廟,先在正殿焚香禱告,後到虎頭門“渡過劫難”。
蘇文芳說,廟中原來的戲臺也是元代建築。戲臺有一石刻楹聯,現存絳縣博物館,其內容為“把往事今朝重提起”“破功夫明日早些來”。這副聯可謂是對我國傳統戲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人們喜愛程度的總結,刻畫得十分形象、有趣。
琉璃上有孔雀藍
南柳泰山廟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廟宇屋頂的琉璃製品。這些琉璃色彩斑斕、流光溢彩,各種建築、人物、動物、花卉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大都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白居易的這句詩道出了琉璃經久不衰的豔麗色澤和極難儲存的特點。
這樣大規模的琉璃製品在當時是很少見到的。琉璃在古時不僅是消災辟邪的靈物,還體現著皇家或廟宇的尊貴地位。只有東嶽大帝這樣的帝王級別,才能有如此規模的琉璃供奉。
現南柳泰山廟宮殿上的琉璃是現代工藝一比一還原的,造型精美、色彩亮麗,但唯一遺憾的是孔雀藍的顏色有所欠缺。
“琉璃中最名貴的要數孔雀藍,這一古老的配方几乎失傳,現在工藝很難再現那麼亮麗的色澤。”蘇文芳說。
南柳泰山廟之前的琉璃就儲存在絳縣博物館中,透過觀察和拍照,發現古代的孔雀藍與現在還原的工藝和色彩確實存在差異,今人很難重現那麼漂亮的顏色。
蘇文芳說:“當地老百姓口口相傳,古代建廟時,這樣的琉璃製品一般有兩套。我們沒有去探究真假,這也是對文物的保護。”這些美麗的傳說,也代表了當時人們心中美好的願望。
一座廟宇,有大大小小眾多殿宇,教人向善、護佑子孫、延綿福運……不僅承載了人們的祈求,也反映了傳統文化教育的多元化。
這彷彿在告訴我們,在歷史長河中,不僅要順應自然,也要敬畏自然,不僅要心存善念、端正言行,更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修身修心、愛國愛家,有所成、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