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熊 來源:美篇App
沙河子,在兒時的記憶裡,熟悉而親切。去沙河子走走親戚,逛逛街巷,就跟出遠門一樣,我總是充滿期待。沙河子汽車48隊放映露天電影,也特別吸引我們。只要聽說,我們都會趨之若鶩,摸黑前往。
我家住在菖蒲溪,去沙河子,大約有5公里多。父親當年步幅大,走路快,我在後面跟著,時常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節奏。走到雲盤路,沿318國道,經易家莊汽車49隊來到關塘口,這裡有個養路段,然後繼續步行龍井路,到達萬一橋。萬一橋外面是地區魚種場的一大片魚塘。又經過一段路程,一個界碑式的長方體門柱,立在公路兩旁。路兩邊各一個近2米高的水泥標牌上清晰地寫著“萬縣——萬縣市”字樣。當腳步跨入門柱內的那一瞬間,我心裡產生一種別樣的感覺。這一刻,我們離開了萬縣市,進入了萬縣。1974年,萬州出現第一輛公共汽車,營運港口到沙河子線路,全程票價6分錢,我們去沙河子才開始改乘公共汽車。
我家表舅、表哥、姑爺分別在沙河子的郵電局、服裝廠、瑪鋼廠工作。門柱內的沙河子,公路兩旁是低矮稀疏的房屋和圍牆。一個岔路口,通往汽車48隊,緊挨著汽車48隊的是表舅工作的郵電局。表舅高高的個子,長相俊朗,對人和藹,經常騎著綠色腳踏車從沙河子來我家,肩上總是挎著一個印有“中國郵電”字樣的綠色帆布包,包裡裝著一些報刊雜誌是帶給我們的禮物。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接觸《中國少年報》《故事會》《連環畫報》《兒童時代》《少年文藝》等報刊。這些精神食糧,對我影響很大。
繼續前行,房屋和店鋪便逐漸多了起來。沙河子百貨公司斜對面是新華書店,隔得不遠有一個三層樓的房子,就是沙河子服裝廠,表哥在這裡上班。表哥年齡比我大18歲,為人熱情仗義,懂《老黃曆》,對趨吉避凶的一些民間民俗比較瞭解,農村老家的婚喪嫁娶、紅白喜事,都是他充當“支客司”,在我眼中,他儼然就是一個“文化人”。1967年,他在我家養病期間,用牛皮紙把我們家的一套《毛澤東選集》包得四稜上角,封面和封底的兩個角外翻著一個小小的三角形。他用鋼筆在封面和封脊上恭恭敬敬臨摹寫下《毛澤東選集》幾個藝術字。
跨過沙河大橋,穿行右手邊小巷,爬過一坡山路後,我們來到姑爺工作的瑪鋼廠。瑪鋼廠主要生產水龍頭,也兼修農具。姑爺為人熱情善良,性格溫和。我們去他廠裡時,經常看見他穿著一件沾滿油汙的勞動布工作服,頭上帶一個戳戳帽子,手裡拿著扳手、管鉗等工具。後來,他負責廠裡伙食團的管理。我們在瑪鋼廠伙食團吃飯,姑爺總是給我們端上熱氣騰騰的用陶瓷罐蒸的罐罐飯,為我們打上一份剛出鍋的色澤紅亮、肥而不膩的回鍋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到沙河子,不能不提到萬縣地區、萬縣市和萬縣三個行政區同時存在的歷史。外地人大多搞不清楚這三個地方的區別,一般都是把這三個地方統稱“萬縣”。萬縣地區轄九縣一市,萬縣地區行署所在地在萬縣市,萬縣市是萬縣地區管轄的縣級市。萬縣是萬縣地區管轄的一個縣,縣城就在沙河子,與萬縣市相鄰,把萬縣市的四周團團包圍。父母來自農村,我骨子裡有著天然的農村情懷。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支部大會上,有同學誠懇地給我提了一條意見,就是有點看不起農村同學。理由是我常給他們解釋我是萬縣市的,不是萬縣的。
沙河子位於萬州古城西約5公里,在苧溪河和長生河的交匯處。由於兩河交匯,又是河谷,因泥沙淤積成壩,故而得名。沙河子背靠萬斛城,歷史上是萬梁古驛道上挑夫和行人歇腳打尖的地方。清末民初,沙河子屬大周裡六甲。解放前的沙河子,是再普通不過的地方,這裡甚至還沒有形成集鎮。解放後,沙河子作為萬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才開始發展起來。
作為縣城,沙河子不算大,但也人頭攢動、車水馬龍、熱鬧非凡。不寬的馬路上滿眼都是上下班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路人,挑籮筐和背背篼的農民。大街上的店鋪一家挨著一家,商家招攬顧客的吆喝聲此起彼伏。沙河子沿318國道鋪開,依山而建的房屋鱗次櫛比,一座沙河大橋,貫通苧溪河兩岸。沙河路、西溪路、沙田路、青年路、花園路,街路相連,巷戶相通。橋這邊是腳踏車行、壓面房、沙河派出所、百貨公司、橋頭飯店、旅館。橋那頭是工商局、信用社、糧食局、文化館、大會堂、露天體育場、電影院。
漫步苧溪河畔的街街巷巷,沙河子到處都是煙火氣。土特產品和名小吃遍佈街頭巷尾,牛肉乾、米花糖、五香瓜子和羊肉格格、雜醬麵、酸辣粉美味十足。萬縣中學、沙河中學、沙一校、沙二校學生放學後成群結隊,歡聲笑語,大街小巷變得狹窄擁堵。南浦機械廠、瑪鋼廠、6801廠、皮革廠、豬鬃廠、絲廠等工廠機器轟鳴。商場、糧站、餐館、旅社、理髮店一應俱全,好一幅市井生活的熱鬧拼圖。
正對沙河大橋,經過一個緩坡,就是花園路縣委、縣政府所在地的楊家花園。只見四方大院門口,鎮守著一對石獅,口含活動珠子,屋頂國旗飄揚,門檻高達半米,木門厚重結實,耳房有門衛值守。院內機關重地,莊嚴肅穆,珍稀古樹參天,以銀杏為主,萬年青環繞。
楊家花園是清末民初萬州“杜賀王楊”四大豪族中楊家的楊祖培在清光緒年間修建的,佔地面積4萬餘平方米,園中建築古樸典雅,遍佈樓臺亭廊。1927年11月,楊家花園出租給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作為二十軍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大隊的培訓場所。1928年1月1日,軍閥楊森在這裡以最隆重的禮儀,迎接被北伐軍打敗的北洋軍閥吳佩孚到楊家花園居住。吳佩孚在住地寫下了《萬縣西山放歌》22行長詩,將自身的經歷和感悟融於詩中。1937年初,楊家花園出售給縣政府,作為萬縣救濟院兒童教養所場地,收育全縣孤兒。
抗戰時期,南京金陵中學遷入楊家花園,於1938年3月正式開學,歷時八年。金陵中學共畢業高中16個班、初中15個班1300餘人;加上中途轉學或肄業的學生,共計培養學生2000餘人。在這些學生中,湧現出一批革命英烈和著名學者、科學家。1942年5月,萬縣青年為抗戰前線捐贈飛機4架,其中,“萬縣金陵號”便是金陵中學的師生們在生活困難的條件下捐贈的。
1946年8月,民主人士、萬縣參議長劉靜修倡議集資,在楊家花園金陵中學舊址創辦萬縣私立川東中學,直至解放前夕停辦。1950年1月,萬縣人民政府遷入楊家花園辦公,後又成為天城區、天城管委會的辦公地長達50餘年,一大批黨政幹部、優秀人才在這裡成長。有意思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重慶交通大學在萬州辦了兩個道路橋樑專業大專班,教室也設在楊家花園後面的進修校,我受聘擔任哲學課的教學,在這裡的講壇上,也留下了我的足跡。
沙河子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萬梁古驛道,曾是荊楚吳越之域入蜀到川西的必經之道,是歷史上重要的陸路大通道,清乾隆年間修成驛道,距今300餘年,沙河子是古驛道的重要節點。楊家花園是萬州城市花園的典型代表,佔地規模和園林面積並列萬州歷史上建造的私家花園榜首,從一個側面見證了近代萬州城市的發展史。抗戰時期,沙河子建有規模宏大的軍政部第三織布廠,抗戰前線官兵返回在此修整和救治傷兵。沙河子也是淪陷區內遷學校傳承文化、培養學生的重要基地。黨組織在此領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為豐富萬州的抗戰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和人文活動遺址。
滾滾長江東逝水,時光一去不復返。三峽移民搬遷,沙河子結束了近50年縣城的歷史。2003年6月開始,逐漸上漲的滔滔江水回漫苧溪河和長生河,沙河子被攔腰淹沒。站在復建的沙河大橋上眺望,暮色霧靄中的沙河子,早已沒有了往日的熱鬧,那些留存下來的低矮灰色的老房子,落寞地見證著逝去歲月的滄桑。如今,沙河大橋旁楊家花園遺址,復建的萬州南京金陵中學招生開學,朗朗的讀書聲又在這裡傳出。在波光瀲灩的苧溪河畔,沉寂已久的沙河子在冬日的晨曦中,迎來了一抹燦爛的霞光。
(圖片來源:汪昌隆,馮琳,有關網路,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