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881年3月13日,對於俄羅斯帝國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這一天,俄國農奴的解放者,現代工業化之父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被民意黨人刺客投擲炸彈炸死,他的次子亞歷山大倉促繼位,史稱亞歷山大三世。
此時的俄國在經歷農奴制改革後,迅速成為現代化工業強國,但改革的不徹底性導致俄國保留大量封建殘餘,沙皇專制制度沒有改變。
此時的俄國本質上仍是一個封建性質的軍事主義帝國,亞歷山大三世接手的俄國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俄國向何處去是亞歷山大三世面臨的最大課題。
帝國史上最繁榮強大的黃金十年
亞歷山大三世的運氣還算不錯,他在亞歷山大二世締造的繁榮局面下繼位,農奴問題已不需要他去操心,但他深知俄國與西方國家尚有很大差距,工業化道路必須堅持走下去。
與他的父親事事親力親為不同,亞歷山大三世奉行帶有無為而治的方式,他無意過多幹涉實際政務。
而是採取類似董事長式的治國方法,任命一批有能力的人,形成了一個智囊圈子,讓這些人先對國家政務進行研究,拿出幾個處理方案,報呈皇帝本人,再作出最後決定。
在亞歷山大三世的推動下,俄國進入到一個大規模高速度的工業化歷程。
西伯利亞大鐵路在亞歷山大三世的支援下動工,鐵路新建里程達到8000公里,蒸汽機進一步普及,裝機量擴大1倍,有超過300萬臺在俄國工廠執行。
他還不遺餘力的吸引外資,外資佔比在亞歷山大三世執政時期創下新高,同時城市化也在加速推進,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人口均突破100萬,全國城市人口突破1000萬,城市化率達到15%。
俄國的經濟發展在此期間達到頂峰,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俄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
俄國甚至強大到可以完全不用武力,只通過外交即可實現政治意圖的地步,在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時期,俄羅斯只發動了一次對外戰爭:小規模的梅爾夫綠洲之戰。
梅爾夫是位於中亞土庫曼的一個綠洲城市,梅爾夫併入俄國版圖後,土庫曼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亞歷山大三世最著名,也是底氣十足的一句話是在他度假休息釣魚的時候,負責歐洲事務的大臣跑來彙報緊急公務,亞歷山大三世說:
“俄國沙皇還在釣魚,歐洲暫時可以等著。”
直到釣魚盡興後才悠哉悠哉的拿起奏摺看起來。
總之,從1881年亞歷山大三世繼位到1894年去世的這一段時間是帝國有史以來最繁榮的時期,國內沒有戰爭且和平穩定,也是和歐洲在文化和經濟上最為接近的時期,歐洲和俄國之間有相互的認同感。
這是此前歷代沙皇包括彼得大帝夢寐以求的事情,這一夢想終於在亞歷山大三世時期實現,亞歷山大三世也成為俄國十九世紀最強大的統治者。
世界向右,俄國向左
雖然19世紀末期是俄國看上去最繁榮強大的時期,但僅過了不到20年,1917年沙俄就被革命者推翻,這和俄國加強專制主義毒瘤密不可分。
時間退回到1881年,推動農奴制改革和自由化程序的亞歷山大二世被炸死,給新繼位的亞歷山大三世和貴族統治集團非常大的震動。
亞歷山大三世和他周圍的官僚一致認為應當加強君主專制,對社會自由化浪潮加以遏制。
在當時整個世界的資本主義不斷加強和去君主化的浪潮中,俄國選擇逆流而動,退回到農奴制改革前的狀態,重新回到專制君主絕對權力的軌道上。
1881年8月,亞歷山大三世剛繼位就頒佈詔書,規定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亞歷山大三世堅信,君主專制才是俄國唯一可行的道路,至於議會選舉也好、民主言論也罷,都應被取締。
亞歷山大三世毫無疑問的選擇與頑固守舊的貴族站在一起,就這樣亞歷山大三世終止了父親的改革,拋棄平民,迴歸貴族。
首先,沙俄取消了縉紳會議的地方自治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各地總督的直接執政的地方長官制度,官僚貴族的發言權取代了知識分子、商人、鄉紳、工人和農民等社會階層。
其次,加強思想輿論控制,亞歷山大三世摒棄父親的宗教寬容,推行“一種宗教”政策,將東正教視為專制統治的精神力量,一方面打擊異教徒,歧視天主教,另一方面取消大學自治權,1891年將學校轉歸教會管理,壓制自由思想,加強君主專制。
第三,推行泛斯拉夫主義,在此之前,俄國並沒有斯拉夫民族概念,亞歷山大三世為了加強集權開始斯拉夫化程序。
同時他也被認為是俄國沙皇中的第一位民族主義者,上臺伊始便阻止西方思想傳入,加強民族主義教育,對少數民族強制推行斯拉夫化,殘酷迫害猶太人,煽動民族主義情緒。
就這樣,亞歷山大三世用專制主義維護貴族的利益,用民族主義麻痺平民的情緒,用東正教維護專制思想,沙皇君主專制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加強。
盛世下的危機
亞歷山大三世一邊加快現代化,一邊強化君主專制,這種政左經右極大的撕裂俄國。
俄國的經濟繁榮掩蓋了社會階級矛盾,農民生活依舊困苦,貧富差距十分懸殊。
同時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的開放必然會驅使人們主動要求民主自由,強烈衝擊專制制度,所以經濟的現代化必然導致君主專制的逐步瓦解。
俄國革命運動浪潮不僅未伴隨君主專制而消減,反而出現愈演愈烈的態勢,革命黨人的秘密暗殺行動也未停止,一片繁榮的表象下是暗流洶湧。
亞歷山大三世就是因為害怕被暗殺而經常住在聖彼得堡郊外的行宮加特契納,他又被稱為“加特契納的隱士”和“革命的俘虜”。
1894年患病多年的亞歷山大三世撒手人寰,也許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會是帝國的倒數第二任沙皇,此時的俄國階級矛盾尖銳,革命浪潮迭起,最終於1917年沙俄在內憂外患中轟然倒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