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古代有沒有錄音機,古人說話怎麼發音也沒人能聽到,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流傳這樣一種說法:“粵語是古漢語,是秦朝人說的話,潮汕話是唐朝人說的話,客家話是宋朝人說的話”,並且他們還拿出自己的族譜,說自己祖上是秦人或者衣冠南渡過來的,這種論調說的多了也就有人信以為真了,就連撒貝南也說過粵語是古漢語。
這事必須從文言文說起,很多人認為文言文就是古人的口語,文言文完全是把古人說的話記載上去,這種說法顯然沒弄清楚文言文的發展歷程!
文言文起源於上古結繩記事,萌芽於殷商甲骨文,在西周發展成形,可以說文言文的發展史正是文字的發展史,我們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基本特徵是一種事物一個字元,比如日、月、水、火這些都表示一種事物。我們知道語言要比文字產生的時間還要久遠,人類最初的語言和鳥鳴獸語沒有區別,所以不存在把一種事物讀作一個短音,也許在古代“太陽、月亮”就是這麼叫的,而不是叫作日、月。文字最初是用一種符號來“象形”的,只是後來才演變成了現在的一個字,而人類語言的雛形是鳥鳴獸語的一種,這就沒有什麼關聯了。
象形文字逐漸向前發展,但書寫工具並沒有發展的那麼快,很長時期都是用刀筆刻在龜甲上面,這又意味著什麼呢?刀筆刻字的速度肯定很慢,龜甲為書意味著缺少文字載體,這兩種情況註定了文言文必須精簡,要不然寫不了那麼快,也沒有那麼多龜甲當記載工具,這進一步說明了至少在甲骨文時期文言文不是照搬古人說話的口語,事實上西周時期之前的文言文記載的都是精簡口語,一個字表達的意思就很多,一句話表達的意思更為廣泛,這都是書寫工具不發達的原因,也不可能把口語全部記載下來,也說明文言文並不是古人說的原話,因此文言文只是古人說話的關鍵字、詞的合集。
文言文在不同時期也不是完全相同的,讀文言文有一個很明顯的感覺,唐朝以及唐朝之後的文言文很容易讀懂,唐朝之前的文言文就很難讀懂了,尤其是春秋時期之前的更難,不信你可以讀一下《新唐書》與《春秋》就能體會到,《新唐書》只要有一年半載的文言文基礎就能讀懂八九成,但要想讀懂《左轉》、《公羊傳》、《穀梁傳》至少需要三五年的文言文功底。
到這裡應該不再認為認為文言文是古漢語口語了吧!文言文雖然隨著時代的不同產生一定的變化,但在格式上卻是一樣的,這也是文言文的優勢。文言文出現變化是因為書寫工具的進步,也必然會書寫得更詳細準確,也自然會受口語的影響,但文言文表達格式的固定性註定了沒有一種方言是古漢語,因此粵語、客家話、潮汕話都不能說是古漢語。
語言和文字是相輔相成又相互影響的,每一種方言在發展史上都會受到文言文的影響,如果仔細對一對自己家鄉的方言都有文言文的影子,而普通話跟文言文雷同的地方也有不少,因此粵語跟文言文有許多共性又有什麼稀奇的呢?至於廣東三大方言是不是秦人、唐人和宋人的發音,這是另一個問題了,因為這都是古代的某一個時期,但是方言會隨著水土的變化而變化的,即便廣東人真是古代中原人移民,水土不同了口音自然而然的會出現一定的變化,也會跟當地的土話不斷融合!#方言##粵語##中國古漢語##文言文##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