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臥”這個字,對於喜愛養生的古人而言,從來都有著兩層意義。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臥者,休也”,也就是說在古人眼裡,“臥”不僅僅是躺下,還有休息,休養的意思。
由此可見,古人對於“臥床修養”這一養生方式極為看重,對人體的五臟六腑,都能產生非常大的裨益。就好比《黃帝內經》有云:“人臥則血歸於肝”,就表達了對“臥床”這一養生方式的認可。
中醫講:“人臥則血歸於肝”,究竟有什麼樣的含義?
在中醫看來,一天24小時,會被分割成不同的時間,比如“子時”,“午時”等,而五臟六腑,有著各自的經絡運轉,不同的時間段會達到高峰。
就以肝舉例,《子午流注針法》記載,肝經的執行時間是丑時,也就是夜裡凌晨1點到3點的時間。在這個時間裡,肝臟的氣血流注最為旺盛。而人處於睡眠狀態時,陽氣會收斂入體,增加體內陽氣運轉水平,陽氣作為血氣的載體,自然也能更好地協助氣血運轉,加強對肝臟的滋養效率。
在1點到3點的“丑時”時間段,肝經活躍,血液流注,即為“血歸肝”,大多數人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即為“人臥”,陽氣斂體,更好地滋養肝臟,自然也就有了“人臥血歸肝”的說法。
簡單來說,“人臥血歸肝”這句話,更強調的是人按時入睡,在正經的休息時間,就要按時進入睡眠狀態的養生建議。如果不按時睡覺,經常熬夜,血液歸肝的流程會受到阻礙,肝臟健康也會因此受到影響。
因此,要好好睡覺,不熬夜,規律作息。也就成了我們養肝的必備方法之一,而且不僅如此,“臥床”養生,還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其他的好處。
“臥床”不僅能“血歸肝”,還有如下2個好處
好處一:能夠提點人的“正氣”
中醫對於各種特有的名詞,都有著合理的解釋,“正氣”同樣也是中醫特有的名詞之一,用現代通俗的話來理解,指的是人體的抗病抗寒能力。
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擾”,身體正氣充足,邪病當然也很難上身。上文有提到,臥床休息是養肝的方式,同時也是“斂陽”的方式,陽氣為立身之本,是正氣的依仗,身體陽氣運轉活絡,正氣也才有了活躍的資本。
所以,合理的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自然也有了提點人體正氣的作用,尤其是對孩子和容易患病的老人來說,正氣留存,人體抗病能力提高,減少炎症,出血疾病,感冒風寒等症狀的出現機率,當然也能更好的守護我們的健康。
好處二:思維會變得更活絡
有類似經歷的朋友應該很熟悉,每當自己躺在床上,靈感就會不斷地湧現,但當自己真正坐到電腦前,原先的靈感會變得很瑣碎,甚至是直接消失。
其實這就是臥床的作用,研究表明,臥床的狀態下,頭部位置降低,血液給予大腦的供血會更充足,神經系統的運轉效率提高,供氧增多,自然思維也會更加的敏捷。加之處於臥床睡眠狀態,人對於外界環境的感知效率低,更進一步為思考提供了時間。
所以當你在工作或學習中遇到瓶頸時,不妨暫時停下來,適當地躺下休息一會,或許才是你突破當前桎梏的最好選擇。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適當臥床能夠養血歸肝,並且產生諸多養生益處,但有些朋友並不是自己故意要“失眠”的,有一部分人,一旦躺到床上,就止不住地想翻身,然後睡不著,臥床的養生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躺到床上就想翻身、睡不著,是什麼原因?怎樣調整?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情況,其實有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睡覺經常翻身,往往心理壓力較大,內心存在壓抑感,負面情緒影響到呼吸系統,呼吸不暢,自然也就會出現頻繁翻身,失眠的症狀。
調整方法:在睡覺前可以適當吃些靜心養身的食物,用以平靜情緒,更便於入睡。比如蜜水,牛奶,杏仁等,其中色氨酸成分能夠緩解神經和肌肉,效果顯著。
另一方面,因為身體病理所帶來的不適感,同樣會導致這種情況產生,比如胃腸功能障礙,腎氣虛弱等,及時調理,或可改善。
調整方法:如果是因為胃腸消化功能障礙所導致的失眠,在睡前儘量避免進食,降低腸胃系統負擔,提高睡眠質量。在日常飲食中增加紅棗,枸杞等養胃補血食物。盡心調養,即可改善。至於腎氣虛弱者,則需要根據腎臟匱乏的精氣種類,因腎陰虛,腎陽虛,津液不全等,選擇不同的補腎方法調理。無論哪種,如果長期存在疾病症狀,並且影響到日常作息的話,還是建議儘早前往醫院檢查和治療了。
綜上所述,“人臥”即為休息,臥床,對於肝臟,對於身體健康而言,有著非常多的好處,臥床意味著規律作息,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非常重要。如果失眠症狀明顯,也可以透過適當的方法調節,及時糾正,才能更好地守護健康。
參考資料:
[1]黃金鳳, 皮立宏. 從"人臥血歸於肝"理論探討睡眠對慢性肝病治療的意義[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端教育, 2016, 14(002):39-40.
[2]傅淑豔, 徐志瑛. 論"肝病最雜治法最廣"[J].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誌, 2004, 14(7):2.
[3]姜婧. 宋以前"肝藏血"文獻的研究與臨床意義[D].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