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西方國家給中國扣上了一頂山寨大國的帽子。
不僅外國人這麼認為,就連很多中國人,提起中國製造,都不知不覺與山寨產品聯絡到一起。
狹義概念的山寨,一般指的是假冒偽劣,中國也的確有過假貨氾濫的歷史階段。
可是如今,中國都成了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了,還有人總是揪著山寨不放,這就有點不公平了。
其實你翻翻那些罵我們的國家的歷史就會發現,他們自己也曾是山寨大國……
01.
事實上,後發工業國對先發工業國的“山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在《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一書中,就曾赤裸裸地說:
“要將一個享有經濟霸權的國家‘拉下馬’,一個方法就是打破它的壟斷地位,透過直接同客戶進行交易繞開它控制的進出口貿易中心,竊取其工業秘密,效仿它的成功之道,挖走它的熟練工人和企業家,等等。一旦這些努力成功,就能使挑戰國獲得與霸主對等的地位。”
西方人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
我們知道,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珍妮紡紗機是英國的,蒸汽機是英國的,鐵路也是英國的,沒有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英國坐不上世界霸主的位置。
英國人稱霸了,德國人看著眼紅,那時候德國還叫普魯士,水平差英國老遠了,人家英國人搞工業革命的時候,德國還沒統一,是個半工業半農業國,工業水平和英國差了50年。
在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上,各國都展出了琳琅滿目的最先進的產品,德國呢?啥都沒有,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只是一門克虜伯大炮。
在世界博覽會上放大炮?大炮跟世博會也不搭啊,可想而知當時的德國人有多尷尬。
為了快速趕上,德國人開始派遣大量的工業間諜進入英國,竊取核心技術,然後回國仿製。這些仿製的東西雖然依靠德國低廉的人工成本把價格打了下來,但質量卻和英國貨差的很遠。
很快,英國發現了德國人在用這些山寨貨魚目混珠來敗壞英國聲譽,於是去跟德國說,你們生產的東西,必須打上“Made in Germany(德國製造)”!
所以“德國製造”在當時,根本不是如今的高精尖代表,而是一種假冒偽劣產品的代稱。這種稱呼是為了提醒消費者,看準了哦,你買的可是劣質貨!
這個侮辱性的稱撥出人意料地激起了德意志帝國工業界令人震撼的反應。德國人開始臥薪嚐膽提高產品質量,也許德國人基因中就有工業天賦,很快德國製造的質量大幅提高,不僅在海外市場擊敗英國貨,還能返銷打入英國市場。
到了19世紀末期,“德國製造”這個曾經的恥辱印記搖身一變,成了人見人愛的金字招牌。
▲漢陽鋼廠請德國工程師來指導
連抄帶偷再山寨,德國的崛起是如此,美國的崛起,也是如此。
美國建國初期,經濟模式是殖民地經濟,主要以出口基礎半工業產品和農產品為主,北邊都是礦山和粗煉廠,南邊都是種植園,根本沒啥工業能力。
美國人很清楚,這樣下去根本不行,說不定哪天英國人就重新殺回來了。必須搞工業化提高工業實力。
可是英國人對美國技術封鎖特別厲害,有時候英國去美國的船,英國海軍都會在半路進行攔截,檢查所有人的行李,確認沒有帶任何相關的技術資料才放行。
可是英國人越封鎖,美國越想要,既然偷技術不行,那就挖人!
靠著重金收買,美國人買通了一個英國人塞繆爾·斯萊特,這人記憶力非常好,知道機器帶不到美國,資料也帶不到美國,他就把紡紗機大卸八塊,靠記憶力記清每個零件的形狀和尺寸,然後登船。
到了美國,斯萊特馬上被美國人捧成了神,他在1790年憑藉記憶成功仿製出了紡紗機,並主持建造了美國第一座水力紡紗廠。
塞繆爾·斯萊特的傑出貢獻幫助美國奠定了紡織工業的基礎,大大推動了美國製造業的發展,因此被譽為“美國製造業之父”。
美國就這樣實現了崛起,到了1894年,英國人赫然發現,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居然超越了英國,成為了資本主義頭號工業強國,但此時,英國已經沒法拿美國人怎麼樣了。
二戰中,美國人已經擁有了極其龐大的實體工業基礎,飛機、坦克、大炮、軍艦,美國一家就佔了全球總產能的60%以上!正是憑藉這樣的工業實力,美國用鋼鐵直接碾死了日本和德國。
而日本的山寨之路,更加具有傳奇色彩,人家是山寨工業,可日本,是工業、產品、文化、娛樂、動漫、音樂,全方位地山寨。
而且日本的山寨,從千年前就開始了,和服、茶道、櫻花、相撲……這些日本的文化象徵,統統都是山寨自中國。
早年山寨中國,後來山寨歐美。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在通訊、電子產品、相機等領域緊跟美國,買來美國的產品進行拆解,徹底研究每個部件,從而吸收其設計思想。
用日本人的話來說,“巧妙吸收美國產生的創意,在此基礎上大量生產高質產品,這是支撐日本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之一。”
▲宮崎駿的動畫片《起風了》
吐槽日本人偷師
比如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照相機在美國誕生後,日本人就拿來進行了拆解,掌握了很多核心技術,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的數碼相機生產地。
相機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家用電器,日本山寨美國通用;汽車,日本山寨德國賓士;摩托,日本山寨寶馬。總之,從重工、機床產業到家用電器商品,沒有什麼不能山寨的。
當然,日本人不覺得這是“山寨”,而是起了一個很有逼格的名字,叫“逆向工程”。
後來,日本專門拍了一部紀錄片《日本パクリ大百科 Copycat》(日本山寨大百科),從東西古今、文化器物、工業農業等各方面介紹日本的山寨史,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可是,你山寨人家產品也就算了,連人家的名字都山寨,有點說不過去了吧?
比如,人家美國有個“Singer”牌縫紉機,日本將其山寨後,命名為“Seager”牌。
人家寶馬有個“BMW”摩托,日本人山寨後,推出了“DMW”摩托,商標幾乎一模一樣。
人家美國有個超人Superman,日本也搞了個超人Rocketman,可是你這Rocketman的胸口S和人家超人的也一模一樣啊!
是不是和中國的“雷碧”、“康帥傅”異曲同工?
更過分的是,日本有個城市叫宇佐市,日文拼音恰巧是“USA”。日本人直接將山寨產品打上“Made in USA”,而且標識圖案也跟美國的星條旗整的差不多一模一樣。
這簡直是天才的擦邊球手法。
你看,我沒說這是這是美國生產啊,是你自己理解這是美國生產的,這不能賴我吧?
02.
所以你看,現在的各主要工業大國都是靠山寨起家的,大家也就別大哥笑話二哥了。
單獨說中國是山寨大國,無非是西方為了維持高額利潤和技術壁壘,給中國扣上的罪名罷了。
從歷史的觀點看,新技術必然會從發源國家流向其它國家,由此推動人類的共同進步。中國的四大發明當年流傳到歐洲,對西方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進作用,中國說歐洲山寨了麼?
而如今,西方國家靠工業革命佔據了科技創造的制高點,中國從老師變成了學生,努力學習和吸收西方的先進科技,有問題麼?
當年德國、美國、日本山寨的時候,山寨得熱火朝天都沒事,怎麼如今中國山寨了,就被橫加指責,還要起訴賠錢?這公平麼?
況且,中國的“山寨”,早已脫離了“假冒偽劣”的層次,開始向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發展。正如《華爾街日報》指出,“山寨一詞曾經用來形容廉價或劣質的產品,而如今對很多人來說它意味著中國人特有的聰明和智慧。”
打個比方,以“山寨”被叫響的山寨機為例,2000年之後,中國市場上銷量前五的手機都是洋品牌比如諾基亞、三星、摩托羅拉,而國產的TCL、波導、聯想連說話的資格都沒有。
靠著技術壟斷,洋品牌在中國薅羊毛薅得不亦樂乎,諾基亞隨便一個直板機都要將近2000塊錢,那時候中國人工資才多少錢?2000塊錢甚至能抵得上一個人幾個月的工資。現在,1000塊錢都能買個紅米了,才相當於很多人工資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
當時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就這樣被洋品牌傲慢地拒於門外,愛買買,不買滾,誰讓你窮呢?
珠三角很多電子廠看到了這個巨大的需求,那時正是電子業寒冬,DVD黃了,無繩電話、MP3、BP機也日薄西山,手機,就是新的利潤增長點。
剛好當時聯發科推出了mtk全套解決方案,將晶片與手機開發所需的軟體平臺和第三方軟體都捆綁起來,生產商不用投入研發,搞個外觀設計就能造出手機來。
這一下子為山寨機的低成本研發生產打通了任督二脈,深圳幾千家大大小小的山寨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連同配套的做塑膠殼、鏡片、按鍵、電鍍件、五金件的零部件供應企業更是呈現爆發式增長,極大帶動了珠三角製造業產業鏈的飛速發展。
在長達五年時間裡,整個產業鏈都是加班加點,不停趕工,極大地滿足了中國人對手機的需求,手機也因此在中國的千家萬戶迅速普及。
山寨機給以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電子製造產業帶來了巨大的拉動作用。隨著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山寨機廠商也開始逐步形成了渠道、品牌的意識和行動,一些原本生產山寨機的企業,都成長為了正規的手機企業和零部件供應商。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山寨機後來的惡性競爭和質量低下,就否定山寨機的歷史作用。更不能以山寨機為“藉口”,否定整個中國製造業的崛起。
在中國手機需求量爆炸的時代,山寨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狙擊了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優勢擴大化,也給國產手機留下了一絲喘息之機。
更重要的是,山寨機產業鏈上那些靠野蠻生長髮展起來的小企業,經過淘汰和自我成長,最終成為了如今國產手機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是靠著它們,如今的華為、小米、oppo和vivo才能靠著完整、成熟、靈活、低成本的產業優勢,在全世界範圍內攻城拔寨,在技術競爭和成本競爭上,完成了對國際品牌的逆襲和超越。
如今中國手機品牌佔據了除蘋果、三星外的絕大部分全球市場,放在十年前,你敢想麼?
03.
很多人覺得,山寨山寨,一抄就靈。
可是事實上,會山寨的多了,有幾個山寨成功的?
事實上,靠著“山寨”成為工業強國,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的,是需要工業基礎的。
中國雖然建國時是一片爛攤子,但起碼從洋務運動開始就已經開啟了工業化,經過幾十年的奮鬥,雖然成效寥寥,但起碼還稍微有點底子和人才。
很快,中國趕上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冷戰兩大陣營對抗,美蘇都向前線國家進行了工業化轉移和投資,美國武裝日本和韓國,而中國在抗美援朝中,用鮮血換來了蘇聯對中國進行的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核心的全體系技術轉移,中國一口氣引進了156個工業專案,此後雖然援華中斷,但中國並沒有放棄,一直埋頭苦幹直到70年代末,基本的工業基礎已經成型。
80年代,中西關係好轉,從四三專案開始,中國開始了第二輪工業化,大批國際技術和生產線被引進,一直搞到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在聯合國產業分類所列的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中,只有中國擁有全部的工業門類。
全產業鏈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不管想造什麼,都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需要的原材料、各種配件、配套技術等等,大大提升生產效率,這也是中國製造業的底氣所在。
有了這全產業鏈,就相當於有了充足的內力,絕大部分技術在被我們消化後,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完整、低廉、創新的“山寨”(無貶義),日本、韓國、美國、德國能夠山寨起來,也是這個原因。
但是,具備這種條件的國家,如今也沒幾個了。想靠山寨實現國家工業化,越來越難了。
打個比方,某國想山寨一個裝置,拆開後發現,機械部分還湊合,但是電子電路搞不定,控制系統搞不定,高精度電機搞不定,傳動系統搞不定,配套軟體搞不定,甚至連大尺寸一體化吹塑成型的外殼都搞不定。
▲印度蹦蹦跳跳的阿瓊坦克
把這一系列配套的零件相關產業都發展一遍?那可就費了勁了。
那零配件進口行不行?可是進口的話,那還山寨個什麼勁?直接進口整機不就行了?
就算你千辛萬苦山寨出來,沒準成本比進口還高!人家國外分分鐘用更新換代產品秒殺你!
所以你看現在的印度和越南,口口聲聲喊著要搞工業化,但其實就是外來產業的代工廠罷了,掙點辛苦的加工錢,對整個國家的實力根本沒什麼實質性提升,德爾塔疫情一來,不是缺呼吸機就是缺氧氣,潮水一退,就知道誰在裸泳了。
應對疫情都這麼拉垮,更不要說靠山寨來強國了,就算你靠山寨有點起色,也會直接遭到更早山寨起家的中國的碾壓,因為中國超大規模的市場和產業鏈優勢,導致今後,不可能也不需要有一個比中國更強大的工業國出現了。
中國在世界工業國排行榜上,真是寂寞如雪啊。
04.
所以,山寨的出現和形成,最根本的原因是——本土製造業的崛起,與人民的消費需求爆發所契合而形成的產業萌芽。
等過了這個歷史階段,自然而然地就會更進一步走向創新和發展,中國手機從大舉山寨到攻掠全球,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麼?
所以,我們完全沒必要因為洋人扣上來的“山寨大國”帽子而羞愧。
山寨,從來不是中國的專屬,山寨,也從來不是“中國製造”的名片。
從德國到美國到日本,這些後發工業強國的崛起,最初無一不是靠著山寨和仿製。
山寨,就像是一個初生工業國的“蹣跚學步”。評價一個人是不是成功,不是看他剛學走路時有多麼笨,那麼評價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更應當是如此。
幹好自己的事,建好自己的國,等中國產品乾死原版的那一天,讓洋人們目瞪口呆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