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的引擎和火炮一樣,都是它最重要的武器。”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古德里安曾說過的一句話,而這一句話這宣告了戰爭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一個機械化作戰時代的開始。靠著這種先進的作戰理念,和德軍的裝甲叢集,德國擊敗波蘭,僅用了36天;擊敗法國,僅用了40天。
兩場戰爭的勝利,讓當時統治德國的希特勒嚐到了機械化作戰的甜頭,他幻想著未來的德國將擁有一支全機械化的陸軍,橫掃世界。為了實現他充滿野心的夢想,他更是給予了當時使用裝甲車進行作戰的德軍部隊“裝甲擲彈兵”的番號,希望以此喚醒德國軍人普魯士的榮譽。然而,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折戟,柏林國會大廈前的紅旗飄飄,希特勒的野心終被埋葬。然而,德軍全機械化作戰的夢想,在21世紀卻被世界上兩個國家實現:這兩個國家就是中美,也是當前世界上唯二兩個幾乎實現陸軍全機械化的國家。
那麼,究竟什麼是“全機械化”呢?機械化作戰,對於陸軍部隊的作戰意義究竟是什麼?在展現機械化的先進之處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人類軍事史上作戰機動性的四個階段:步兵化時代,騾馬化時代,摩托化時代和機械化時代。在軍事歷史上,人們之所以對作戰的機動性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就是因為機動性有時也是戰場上的重要殺傷力:雖然機動性不代表部隊的威力,但是機動性所帶來的速度,往往能決定兩支軍隊之間的距離,退可把敵軍的胖子拖成瘦子,瘦子拖成皮包骨,進可對敵軍進行出其不意地打擊。
步兵化時代機動性作戰的巔峰,莫過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急行軍的最高紀錄是14小時急行軍73公里。在這樣的急行軍速度下,志願軍可以更快地進行穿插,對敵軍的側翼部隊進行打擊。在很多國家的步兵部隊看來,這是輕步兵部隊,甚至是騾馬化、摩托化部隊都難以抵達的速度,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民志願軍才被世界視為“步兵史裡的神話”。
而騾馬化部隊,顧名思義則是採用騾馬等畜力來運載輜重和兵力的機動化作戰方式。一直以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都給人一種遍地坦克和摩托,全面機械化作戰的形象。但實際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軍,是採取“半騾馬化半機械化”的機動化作戰方式。按照1944年德軍STG44步兵排的編制,每一個排都會有3匹馬,3輛馬車。而德軍一個步兵師,大概17000人的編制,在建制健全的情況下更是能分配到4000匹馬。
德軍之所以要大量為部隊匹配騾馬,除了是為了更有效率地運輸部隊輜重、火炮以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以當時德國國內的工業化條件,還不足以在全軍支撐高裝甲率的作戰部隊。但是,在那個資源條件十分有限的時代,德軍依然靠著騾馬化的軍隊擊敗波蘭、法國,並在巴巴羅薩計劃執行之初每日縱深蘇聯國境50—60公里。
而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鋼鐵洪流”,也就是摩托化和機械化的部隊,實際上僅在二戰時期的德軍、蘇軍和美軍的精銳之中才有所普及。和摩托、坦克等發明在軍中普及相伴而生的,是名為“閃電戰”的戰術。這種戰術追求的是將有限的坦克裝甲部隊進行集中作戰,以裝甲叢集突破敵軍最薄弱的防禦前線,在撕開敵軍防禦前線後,尾隨坦克裝甲集群后的摩托化部隊再以扇形向敵軍陣地內滲透,憑藉機動性快速佔領敵軍陣地要點,進而迅速結束戰鬥。無論是德軍在閃擊波蘭,巴巴羅薩計劃之初的表現,還是蘇軍對日本關東軍開展的“八月風暴”行動,都是這種機械化作戰方式具有恐怖殺傷力的體現。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吸取了戰爭經驗後的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對陸軍進行起了機械化改革,而美、蘇當時這兩個戰後的世界超級大國,更是將機械化作戰的技術和理念發揚光大。20世紀60年代,蘇軍更是給予了機械化作戰這種作戰方式明確的定義:即“步兵乘坐坦克或裝甲車輛作戰,炮兵一部分自行化,大部分實現牽引化”的作戰方式。
然而,時過境遷,每一個軍事理論概念,都有它時代的歷史侷限性。如果將蘇軍的機械化作戰定義放到今天來看,那麼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國家陸軍,實際上都已實現了機械化。而且,蘇軍的這一作戰理念,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就暴露出了很大程度的侷限性: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先是在珍寶島被解放軍擊敗,後來更是在阿富汗戰場上折戟沉沙。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對機械化作戰這樣的作戰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那就是“透過主戰坦克、步兵戰車實現全部運動和戰鬥的作戰方式”。如果按照解放軍給出的作戰標準來看世界各國的陸軍部隊,那麼歷史上的蘇軍,也不過只是實現了半機械化半摩托化作戰,而世界上真正徹底實現陸軍全機械化的,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而另一個就是美國。
如果按照今天解放軍所給出的部隊機械化作戰標準,那麼已經實現了新時代全機械化的解放軍,和今天看來“半摩托化半機械化”的蘇軍之間的區別究竟是什麼?首先,相同的一點是:解放軍和過去的蘇軍都強調機械化作戰的部隊裡,步兵都會乘坐裝甲車或步兵戰車進行作戰。但不同之處在於,蘇軍的機械化部隊在很多情況下步兵雖然可以在運動過程中乘坐裝甲車或步兵戰車,但真正遇敵開展作戰的時候,還是需要下車來進行戰鬥的。
這就使得蘇軍的部分步兵部隊,在進行戰場運動時仍是一支可以稱得上是“機械化”的作戰部隊,但遇敵開展作戰時,則和輕步兵實際上並無太大差別,這也是蘇軍為何在阿富汗遭受挫敗的重要原因。而按照解放軍現今的作戰理念來看,機械化作戰時的陸軍步兵,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無需下車的,一輛裝甲車或步兵戰車,就是一處火力點和一個作戰平臺。這樣一來,裝甲車或步兵戰車的機動性,以及對步兵的保護性便可在戰場上發揮到極致。
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來計算,那麼即便是在今天繼承了蘇聯鋼鐵洪流衣缽的俄羅斯,實際上也是一支半機械化,半摩托化的部隊。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世界上能稱得上“全機械化”的陸軍國家,只有中美兩大國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打造一支機械化的陸軍部隊,不僅需要高昂的生產成本,而且也需要十分高昂的維護成本,這樣一筆錢下來,對於絕大多數國家而言都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在一場現代戰爭中,打的是黃金,燒的是鈔票,因此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體量,也就只能維持一支半機械化的部隊;第二個原因,則是資源上的限制,想要打造一支機械化的部隊,必須要擁有生產機械化部隊必須的鋁、鈦、鉻等金屬資源,甚至是稀土資源,而中美兩國則都是這些金屬和稀土資源的大國,同時機械化部隊在戰場上的運作,也需要大量的石油資源,這也是為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期的德軍能夠實現精銳部隊的機械化,後來不得不退回“騾馬化”的重要因素;而第三個原因,則是因為打造一支全機械化的部隊,必須要擁有一套完備而齊全的國家工業體系,放眼全球,也只有中、美兩國的工業體系能夠實現自給自足,完成重要部件的自我研製和生產,並且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也擁有數量上可怖的生產力,“世界工廠”的美譽堪稱是實至名歸。
打造一支全機械化陸軍的三個條件,是缺一不可的,這也是為何世界上除了中美兩國之外,其餘大多數國家都被全機械化陸軍這三道門檻拒之門外的重要原因。然而,軍事的技術和戰爭的規律也是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演進的,全機械化也並非是應對所有戰爭形勢的靈丹妙藥。目前的全機械化戰爭,也需要考慮很多戰場上的突發問題:比如如何應對敵軍的反裝甲武器,如何保障全機械化部隊的後勤補給,如何在基建落後地區開展全機械化戰鬥,減少全機械化部隊對高基建程度鐵路、公路網的依賴。這些都是全機械化作戰部隊值得在新時代考慮的問題,也是未來全機械化陸軍發展的方向。
但不可否認的是,能夠成為世界唯二擁有全機械化陸軍的國家,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驕傲。在今天,中國陸軍的全機械化已逐步向資訊化、飛行化邁進,未來的軍事發展歷史上,必將會有華夏民族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步兵師運輸營和運輸,戰術運輸單位.(1962)美國:陸軍部總部.P.15
[2] Mark Axworthy, Cornel I. Scafeş, Cristian Crăciunoiu,第三軸心國,第四盟友:歐洲戰爭中的羅馬尼亞武裝部隊,1941-1945 年,《武器與盔甲》,1995 年,第 87 和 124 頁
[3] 維基百科:機械化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