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遛猴?對,就是姐遛猴!不過,這個“姐遛猴”可不是小姐姐遛猴子,而是山東半島地區對金蟬若蟲(幼蟲)的稱呼,因這蟬若蟲的頭長的形似猴臉而得名。有時候,也叫知了猴、知了龜、爬茬猴,當地人都聽得懂,就是金蟬剛鑽出地面、還未蛻皮時候的叫法。
金蟬雖然是農林害蟲,卻是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藥食兩用的美味佳餚,而“姐遛猴”更是美味中的上品。我國許多地區都有食用金蟬和“姐遛猴”的習慣,華東地區尤為盛行,是高檔宴席中的美味佳餚。這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對“姐遛猴”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價格也隨之大幅升高,於是聰明的中國人搞起了人工養殖,收入頗豐。
為什麼忽然說起“姐遛猴”呢?是因昨晚吃臘八餃子的時候,炸了一瓶冷凍的“姐遛猴”當下酒菜,才勾起了峰哥的童年記憶。其實,在農村長大的孩子都有童年捉“姐遛猴”的經歷,就是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也會偶爾想起、提及那段美好的捉“姐遛猴”時的情景。
記得小時候,農村沒電,也沒有別的娛樂專案,適合小夥伴們玩的就是捉迷藏等遊戲,晚飯後瞎鬧一陣子就各自回家睡覺了。而到了夏日的時候,晚飯後這些孩子們就不顧得結伴瞎鬧了,紛紛跟著大人或自己到樹下找“姐遛猴”去了。為什麼叫找“姐遛猴”而不是捉“姐遛猴”呢?因為“姐遛猴”不需要捉,只要你發現它就相當於白撿了——它還不會飛,跑的速度也跟蝸牛不相上下,發現就是撿到!
這找“姐遛猴”的活兒,是不分男孩女孩、老老少少的,每個人都可以,只要你感興趣!幾乎每個孩子都對這活兒樂此不疲。有時候,看到地上有一個小小的孔,就要用樹枝捅一下,說不定就是“姐遛猴”要鑽出地面了。要是確認裡面有“姐遛猴”,就用小樹枝將洞口擴大,然後將小棍輕輕插進洞去,那“姐遛猴”就乖乖地順著小樹枝爬上來,自投羅網了。
找“姐遛猴”是需要照明工具的。那時候,不是每家都有手電筒,也有提著馬燈照明的。夏日的晚上,河邊的樹林裡,星星點點的燈光就像夜空裡的星星,晃來晃去的手電筒光柱不時晃著你的眼,讓你眼前一黑,但這在當時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有的小孩子家裡既沒有手電筒,也沒有馬燈,還不甘心跟著別人湊熱鬧,就只好在黑夜裡去樹林裡摸“姐遛猴”了。
這摸“姐遛猴”可是需要膽量和技巧的。首先要有夜間在樹林裡或河邊夜行的膽量,這可不是所有人能夠做到的,有時不遠處一個似人非人的黑影可以把你嚇得心都提到嗓子眼上!其次要有在夜晚看到樹上或地上“姐遛猴”影子的能力,正在緩緩移動的“姐遛猴”還好說,要是它在那裡一動不動,就跟一個樹疤瘌似的,那可就錯過難得的好機會了。有時候看到一個貌似“姐遛猴”的東西,用手一摸可能就是一個樹疙瘩或是一個別的小動物,嚇得不輕!
找“姐遛猴”最不能放過的就是傍晚的雨後,因為“姐遛猴”藏身的小洞被水灌滿了,“姐遛猴”只好乖乖地跑出來,比往時要稍微早一些。要是不防備再來一場不大不小的雨,那可就渾身溼透了,回家就少不了挨一頓“尅”,不過這遮不住找“姐遛猴”所帶來的樂趣!
有些人受到人工“種植”“姐遛猴”的啟發,在往年撿得“姐遛猴”比較多的地方,提前在樹幹離地一米左右處用透明膠帶纏一圈,晚上就等著在樹下撿“姐遛猴”就行了。因為纏上膠帶以後,“姐遛猴”爬到這裡就掉下去,然後繼續往上爬,再掉下去,直到被撿走。
找“姐遛猴”時,時間過得飛快,往往不小心就到了十點多,而絲毫不覺得疲勞和困頓,無論撿得多和少,收穫的都是滿滿的興奮和快樂。
“姐遛猴”撿回後,要用碗或盆扣著,讓其不見光,就會延緩其蛻皮的時間,便於第二天將其享用了。也可以直接扔到鹹菜缸裡,用鹽水“殺”死,也不耽誤第二天享用。其實還有一個好辦法,就是把它放在清水裡漂著,也會減緩它蛻皮的時間。如今有冰箱了,可以將其長期儲存,方法就是將其塞進礦泉水瓶裡,灌滿水,仍在冰箱裡凍上,在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化凍炸一下就可以吃了。
現在,晚上找“姐遛猴”的人比“姐遛猴”還要多,要找到很多的“姐遛猴”是很不容易的。偶爾找到幾個,也不值得炸著吃了,只好放在冰箱裡“攥著”,等夠炸一份的時候一起吃。“姐遛猴”不好找,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氣候的變化、樹種的變化和硬化地面的增多等因素的影響,不一而足。我一直在想,要是找“姐遛猴”在某一天絕跡了,人們在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是否能夠看得懂呢?
由於昨晚吃了一份“姐遛猴”,從而勾起了童年的回憶,就匆匆忙忙寫下了這段文字。但願也會助你想起童年的快樂時光,留住美好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