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後肯定還記得小時候的一部動畫片《大草原上的小老鼠》,其實草原上還真的生存著一群可愛的小老鼠,這群毛茸茸的小型齧齒類動物叫做草原田鼠。
它們的英文名叫做“VOLE”,簡單四個字母組成的名字,含義還是頗深的,仔細觀察,它們的名字和愛情“LOVE”字母完全相同,只是排列不同,這種草原上的小精靈註定與“愛”有關。
眾多生物學家已經確定草原田鼠和人類有著非常相似的情感:對於愛情,它們能做到忠貞不渝,對於後代,它們能做到無微不至。今天就來說說草原田鼠的伴侶行為,揭開它們身上的謎團。
草原田鼠是美洲地區草原中比較常見的小型齧齒類動物,又被稱為“奇瓦瓦田鼠”,身長10至19釐米,周身呈現灰褐色,尾部較短。在親緣關係上,草原田鼠和旅鼠較近,但從外形上來看更像是坎貝爾侏儒倉鼠。
草原田鼠顯示出一系列與人類高度相似的伴侶行為,其中最顯著的一個特徵就是超過98%的草原田鼠實行標準的一夫一妻制,如果它們找到伴侶後,很大機率會與對方維持長久的伴侶關係。
當一隻雄鼠和一隻雌鼠兩情相悅、決定相守一生時,雄鼠會透過一系列獨特的操作,讓雌鼠馬上進入發情期。
在繁殖產崽後,兩隻草原田鼠便會成為終身伴侶。正是因為這種奇怪的現象,使許多科學家對草原田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對其深入研究。
我們都知道,在動物中沒有“父親”的概念,大多數雄性動物在交配後,便會快速撤退,“不帶走一片雲彩”。而草原田鼠卻相當另類,在幼鼠出生後,鼠爸爸並不會離去,它會主動承擔起照顧幼崽和妻子的責任。
而雌鼠媽媽顯然也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有時候甚至會在丈夫偷懶時睡覺時,猛扯雄鼠的後脖頸,提醒鼠爸爸抓緊養家餬口,不要偷懶。
早在1970年前後,草原田鼠這種與人相似的伴侶行為,就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生物學家洛厄爾蓋茨曾經在一座農場中進行了一次鼠類種群普查活動,無意間發現一對草原田鼠夫婦掉進了他設定的陷阱中。
隨後,他為草原田鼠夫婦做了標記放生,數月後這對田鼠夫婦又一起掉進了陷阱中,面對著,被抓到兩次的田鼠夫婦,洛厄爾陷入了沉思。
因為科學家抓到的草原田鼠非常多,有近十分之一的田鼠都是成雙成對被抓到的,而在其他齧齒類動物中這種情況只佔到3%,這是十分罕見的現象。為了更深入地研究草原田鼠,洛厄爾為24只草原田鼠安裝了追蹤裝置。
最終表明,有11對草原田鼠夫婦穩定地生活在自己的愛巢中,只有兩隻田鼠遊蕩在幾個田鼠家庭之中,科學家首次認識到,草原田鼠的伴侶行為非比尋常。
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草原田鼠實行一夫一妻制,並且對愛情忠貞不渝呢?科學家發現雌鼠體內的催產素和雄鼠體內的加壓素這兩種激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催產素一直被科學界認為與生產、直系親緣親情及社交認知等諸多情感及認知能力有關,對於草原田鼠也是如此。
催產素除了可以維繫鼠媽媽和幼崽之間的關係外,雄鼠和雌鼠在交配期間,雌鼠也會分泌催產素。正是催產素讓雌鼠和雄鼠的關係更為密切,田鼠夫婦更願意與對方緊緊地依偎在一起。
而雄鼠體內的加壓素,也會使雄鼠擔負起家庭的責任,使之與雌鼠成為更加密切的伴侶。草原田鼠體內的催產素和加壓素受體與腦中“負責獎勵和開心”的區域存在特定的關聯。
草原田鼠繁衍後代並與伴侶保持一夫一妻制,對於它們來說是一種享受的事情,它們甚至懂得和伴侶一起相互分享這個過程,並深深地為對方的付出感覺到驕傲。在自然界,這種情況目前只發現於草原田鼠身上。
例如:草原田鼠的親戚草甸田鼠雖然與草原田鼠在外形上非常相似,但卻擁有截然不同的社交習慣,它們不會履行一夫一妻制,對家庭觀念非常淡漠。
雖然絕大多數草原田鼠會保持一夫一妻的伴侶關係,但世事無絕對,個別草原田鼠也會對伴侶不忠,資料顯示有十分之一的幼鼠生父並不是鼠媽媽的長期伴侶,草原田鼠中也有遊蕩於異性身邊的“鼠中海王”。
有的科學家透過對草原田鼠的研究,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力,是否能夠合成出人工催產素或加壓素噴霧,這種噴霧可適用於服務業,使客戶與自己保持良好長久的合作關係,也可以適用於家庭,是另一半負起更多的責任。
其實草原田鼠的行為是世代薪火相傳的,實驗中將幼崽與鼠爸鼠媽分離,那麼使它們無法進行溝通和建立撫養關係,那麼幼鼠在成年後,會產生交流障礙,且不會與異性達成一夫一妻制。
從草原田鼠可以聯想到人類,家庭和睦、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所以,穩定的家庭關係,是幸福家庭的核心,家和萬事興是非常有道理的。
圖片來自網路侵聯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