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晚間,融創服務與第一服務控股均釋出公告稱,第一服務控股股東股份轉讓框架協議自動終止,融創服務終止收購第一服務控股約32.22%股權。
第一服務對收購終止表述寥寥,更多的細節藏匿在融創服務的公告中。根據融創服務的說法,因關聯公司當代置業流動性問題,融創服務與第一服務控股股東賣方就交易對價等共同進行了協商。
然而,控股股東賣方於2021年12月31日突然推翻雙方就交易對價及相關交易安排已達成的共識,最終導致正式協議無法於最後終止日完成簽署。
融創服務的潛臺詞是,自身仍有資金實力且意願收購第一服務,收購折戟的原因是第一服務控股股東“反悔”。
那麼,是否是當代置業實控人找到了更好的買家?因為禁售協議,這一設定被很快推翻。根據收購協議中的禁售限制,自終止日期起1年內,未經要約人事先同意,所有控股股東賣方不得出售或轉讓其持有的股份。
究其根本,價格或許是雙方合作破裂的決定因素。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觀點新媒體採訪時指出,原本融創服務就給了一個相對高的溢價,最近一段時間物業板塊股價走勢下行,因此要求對交易價格進行調整,調整後的價格可能不在控股股東預期之內。
交易告吹
從開始到結束,這筆收購歷經整整三月。去年11月1日,融創服務對外宣佈6.93億元收購第一服務控股3.22億股股份,佔後者總股本32.22%。更早一些,10月市場訊息傳出,當代置業和融創集團針對第一服務股權開展談判,交易對價為10億元。
最終“官宣”的價格雖有所下調,但仍是較高溢價,每股股份的對價為2.15元(摺合2.62港元),這一收購對價較第一服務停牌前最後交易日報價溢價約91%,較第一服務首次公開發行股份2.4港元溢價約9%。因此,訊息釋出之後,第一服務股價大漲57.66%。
但這筆交易的進行並不順利。11月22日,融創服務與第一服務釋出聯合公告稱,延長寄發要約收購事項綜合檔案時限;11月30日,收購事項最後終止日從2021年11月30日延長至2021年12月31日。
彼時便有市場分析,延長最後終止日並不意味著收購將失敗,反而說明雙方管理層有較強意願繼續履約,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滿足相關收購條件。回頭看,這幾個月內,雙方或許圍繞“價格”進行著一場暗戰。
收購最終還是失敗了。砍價失敗,從融創服務的口吻中似乎能讀出些“不甘心”的意味,其於公告表示,2021年10月7日各方訂立股份轉讓協議後,公司立即開展了對第一服務控股的盡調工作,並將收購事項及要約所需的全部資金22.67億元存入與財務顧問共同監管的賬戶。
在此期間,第一服務控股的關聯方當代置業隨後發生流動性問題,對第一服務控股來自當代置業業務的可實現性與可持續性、及對當代置業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均直接造成了重大不確定性。
基於上述情形,融創服務與控股股東賣方就交易對價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進行的調減、及交易安排的相應調整等事項共同進行了協商,經協商調整後的正式協議控股股東賣方已書面表達無異議。
根據融創的表態,此次收購折戟主要是因為控股股東賣方臨時“反悔”,在達成書面表達無異議的前提下,於 2021年12月31日突然推翻雙方就交易對價及相關交易安排已達成的共 識,最終導致正式協議無法於最後終止日完成簽署。
關聯公司可能帶來的業務拖累是融創服務要求調整對價的原因。確實,作為兄弟公司,當代置業一直以來是第一服務的重要業務來源。
但若從資料上來看,2021年中期第一服務的第三方實現大比例提升。從在管面積看,在第一服務2020年末1540.8萬平方米在管面積中,985.6萬平方米來自於當代置業集團,佔比高達64%;第三方為432.2萬平方米,佔比約為28%。
截至2021年中期,第一服務合約面積近7300萬平方米,在管面積逾5320萬平方米,在管面積中1140.6萬平方米來自於當代置業集團,佔比21.4%,得益於收購了大連亞航及青島洛航兩間物業管理公司,第一服務第三方在管面積達到4048.7萬平方米,佔比提升至76.1%。
當代之難
第一服務仍在積極外拓,2021年12月,第一服務控股與汝行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全面承接汝行集團開發專案。
對於融創服務來說,如若能夠收購第一服務,最直觀的便是能夠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合約面積將會擴充到接近4億平方米,在管面積將接近2.3億平方米,並且能夠藉助第一服務綠色人居技術的優勢,新增綠色人居服務板塊。
但從資本市場看,市場似乎更傾向於融創服務放棄這筆收購。
1月4日,兩家公司股價走勢冷熱兩極,融創服務股價最高漲超12%,截至收盤漲5.75%報7.36港元每股;而第一服務復牌後開盤價暴跌43.85%報0.73港元/股,收盤價僅為0.75港元/股,加上12月31日跌近三成,第一服務在兩個交易日內股價跌去七成,最新市值僅7.5億港元。
有投資者指出,這次收購失敗,融創服務能夠迴流22.67億元現金,現在市場有很多好標的可以選擇。
的確,相比起物業公司市盈率動輒50倍、100倍的熱潮期,如今的市場多少有些涼意。以融創服務為例,其股價已由最高點近30港元/股跌至約7港元/股,行業龍頭碧桂園服務也近腰斬,疊加房地產調控影響下的資金需求,算得上是好的物業資產收購期。
東方證券一份研報中指出,2021年主要物企的收併購事件,多數2020年靜態PE、2021年動態PE(以業績承諾的2021年淨利潤計算)區間在10-15倍之間,對價較低,側面體現收併購市場的“買方市場”屬性加強。
同時,也有不少公司“惜售”,作為目前較好變現的資產,自然也是價值較高且較為受到市場認可的資產。當代之前,恆大物業也曾終止與合生創展200億收購。
但從目前境況看,當代置業的債務問題仍未得到解決。觀點新媒體瞭解到,2021年10月開始,當代置業陸續透過洽談物業出售、股東借款、美元債展期等方式自救,但進展並不太順利。
10月23日,當代置業董事會主席張雷以及總裁張鵬給員工發了一封內部信稱,對於這次債務問題,公司也採用了資產處置、股東借款、戰投方引入等方式,在形勢更加嚴峻的情況下,有幾項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導致此次風險出現。隨後,當代置業一筆2.5億美元優先票據正式違約。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當代置業存續美元債有4只,債券餘額合計10.96億美元;而在2022年2月26日,當代置業還將面臨一筆2億美元的到期債務,票面利率11.8%。
當代置業償債之路漫漫,銷售回款是最重要的資金來源。2021年全年,當代置業合約銷售額約360.5億元,同比下降約14.6%。
在加快銷售回款之外,能否引入戰投或出售資產等方式籌集資金,對當代置業至關重要。但至目前,當代置業在資產重組和引入戰投方面,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