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乃至整個十四五時期,誰是最有前景的城市?
01 上海
上海將成為我國首個GDP破4萬億的超大城市。
在中國的城市矩陣裡,京滬雖是無冕之王,但也往往容易被低估。
就在前幾年,“上海淪為環杭州城市”之類的說法還不絕於耳,但這幾年的形勢足以證明誰才是真正的明星之城。
上海有五大定位: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加上地緣爭端不斷,上海的經濟中心定位將會愈發重要,中國經濟第一城的地位只會更為穩固。
在我國,滬港都有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但隨著局勢變動,香港與上海將會錯位競爭。
香港更多發揮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絡人的功能,上海則會變成綜合性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經濟第一大市和國際金融中心的光環之下,許多人往往忽略了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工業城市、第一外貿城市的身份。
事實上,上海不僅是第一大工業城市,而且是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核心領域競爭的主戰場。
這三大領域,無一不關乎科技自立自強,無一不是未來世界競爭的主要產業。
其三,上海在長三角的龍頭定位得到了空前鞏固。
此前釋出的長三角一體化規劃明確提出,發揮上海龍頭優勢,蘇浙皖各揚所長。
隨後浦東新區也獲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新定位,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深圳的先行示範區。
所以,永遠不要低估一線城市。
02 雄安新區
千年大計,不急於一時。
雄安新區成立已有近5年時間,其發展一直備受關注。過去幾年,雄安新區處於大規模建設之中,顯得相對“安靜”。
從2021年開始,雄安新區發展空前加速,一系列基建設施落成,京雄城際貫通,央企總部遷移拉開序幕。
僅2021年,就有中國星網、中國中化、華能集團將總部從北京遷往雄安,雄安新區央企總部超過了一眾二線省會城市。
這還只是序幕。
北京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
北京將主動支援雄安新區建設,推動非首都功能向雄安新區轉移,支援部分中央在京行政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高等學校等向雄安新區有序轉移。
而在前不久的國新辦釋出會上,有關負責人明確表示,從2021年起,部分在京部委所屬高校、醫院和央企總部已啟動分期分批向新區疏解。
這意味著,未來遷往雄安的不只是央企總部,還有部分行政機構、大學、醫院等。
可以說,未來雄安將會成為北京之外的另一個央企總部所在地,當大批央企總部及其職工、高校向雄安新區,雄安的發展也將走上快速道。
03海南
海南是省級的經濟特區,也是冉冉升起的自貿港。
如果說1988年從廣東剝離建省、成立經濟特區是海南的第一次飛躍;
2010年獲批國際旅遊島是第二次飛躍;
那麼獲批自貿港則是海南第三次飛躍,也是最大的一次飛躍。
海南自貿港,是升級版的自貿區,最大的特色在於零關稅,低稅率,封關運作。
海南自貿港,將全島封關運作,以零關稅為抓手,打造類似香港的特殊關稅區,同時島內消費免稅、離島免稅,設立國際通訊出入口局,支援建設國際能源、航運、產權、股權等交易場所……
無論國際航運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能不能迅速落地,至少海南在免稅購物天堂和零關稅上,獲得與香港對標的可能。
根據時間表,海南爭取2023年底前具備封關硬體條件、2024年底前完成封關各項準備、2025年前適時啟動全島封關運作。
自貿港政策對海南的利好有多大?
2021年,海南GDP增速超過10%,位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最亮眼的黑馬之一。
這一成績,還是在主動遏制房地產發展的基礎上取得的。過去幾年來,海南房地產投資依賴度從最高的40%以上,回落到20%左右。
換言之,自貿港帶來的利好,不僅抵消了去房地產化的負面影響,而且還將海南經濟推上新的高度。
04 廣州
廣州何時重返GDP第三城,備受關注。
前幾年,廣州經濟遭遇了增長之困,GDP不僅被深圳趕超,甚至對重慶的領先優勢縮小到僅僅幾十億元,一時之間,廣州跌出一線城市的說法甚囂塵上。
其一,廣州支柱產業完成了蛻變,新增長動能持續釋放。
過去,廣州有三大傳統支柱產業:電子、汽車、石化。
如今,新一代資訊科技、智慧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正在崛起為新的支柱產業。
在資訊科技方面,廣州拿下了國字頭的人工智慧和數字經濟試驗區;在新能源方面,廣州坐擁小鵬、廣汽埃安等龍頭企業,在生物醫藥方面,廣州生物醫藥總產值早已超千億。
其二,廣州期貨交易所的成立,結束了廣州沒有全國性交易所的歷史,進一步鞏固了金融中心的地位。
雖然我國此前已有4大期貨交易所,但廣期所有獨特之處,即以碳排放權期貨為主要品種,在“雙碳時代”下了關鍵一棋。
根據最新發布的《廣州市金融發展“十四五”規劃》,廣州金融中心有著“三中心、一標杆、一高地”的定位:
打造風險管理中心、面向全球的財富管理中心和國際化金融資源配置中心;建立數字金融標杆城市;建設綠色金融創新發展高地。
廣州雖然成不了滬港這樣的超級金融中心,但在全國的金融版圖中仍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其三,城市更新,短期會成為廣州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之一。
所以,短期有城市更新的支撐,中長期有三大新興產業的助力,廣州的經濟地位將會越來越穩固,未來重返第三城,並非沒有可能。
05 武漢
明年,武漢面臨兩大懸念。
第一個是,武漢GDP能否反超杭州,重回經濟第7大城?
第二個是,武漢常住人口能否反超鄭州,重回中部人口第一大城?
2020年的疫情,讓武漢經濟遭遇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沖擊,當年GDP同比下降4.7%,被杭州反超。
同時,由於疫情影響,武漢還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丟掉了中部第一人口大城之位,罕見被鄭州超越。
2021年,武漢經濟可謂絕地反彈,常住人口同步迴流,經濟重回增長主軌道。
此外,武漢還獲得一系列政策利好:
其一,武漢成為中部崛起戰略的中心城市之一。
《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援武漢等都市圈建設,加快武漢、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建設中國(武漢)光谷產業叢集,選擇武漢等有條件城市佈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其二,湖北十四五規劃支援做大武漢都市圈。
湖北提出了“一主兩副”的空間格局,其中明確提出,支援武漢做大做強。
根據規劃,支援武漢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和國際化大都市,提升全國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區域金融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全面增強城市核心競爭力。
其三,雙碳時代,上海、廣州、武漢搶得先機。
上海攬獲全國碳排放交易中心,武漢拿下了全國碳市場登記結算中心,而廣州坐擁以碳排放期貨為特色廣州期貨交易所。
……
如果說2021年屬於復甦之年,那麼2022年就是武漢的再次超越之年。
06 成都
成渝,一直都是政策的寵兒。
先是年初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成渝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並列為四極,成渝由此成為綜合交通上的第四大區域。
隨後印發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進一步明確了成渝作為城市群第四極的地位。
而前一年出臺的《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則明確鼓勵重慶、成都、西安等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
如果再加上一帶一路、西部陸海新通道、國內大迴圈等戰略,成渝在國家戰略中的分量只高不低。
成都和重慶的未來前景可期,而成都或將迸發出更大的增長能量。
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是因為成都背靠四川,擁有廣闊的戰略腹地.
四川8000多萬人口是其基本盤所在,消費實力首屈一指,這是雙迴圈時代成都擁有的獨特優勢。
另一方面,成都的高新產業正在崛起。
早在2020年,成都電子資訊產業總產值就已破萬億,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初步建成涵蓋元器件、模組、軟體、系統整機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
此外,成都已經晉級超大城市,人口吸引力位居中西部地區首位。
根據七普資料,2020年成都常住人口高達2093萬,過去10年新增582萬(已扣除代管的簡陽市增量),人口增量僅次於深圳、廣州,位居西部第一。
這都是成都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所在。
07 合肥
過去10年,GDP增長最快的5個城市:貴陽、合肥、福州、成都、昆明。
10年前,合肥在我國省會里排名位居中下游。10年後的今天,合肥已經成為新晉萬億GDP俱樂部成員、名副其實的網紅城市。
合肥的巨大跨越,一方面得益於區位優勢的改善,合肥躋身長三角之列,且成為新的高鐵樞紐。
在普鐵時代,作為鐵路要道的京廣、京九、京滬、隴海,只是從安徽邊緣掠過,省會合肥成了鐵路的死衚衕。
但在高鐵時代,八縱八橫,縱橫交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覆蓋整個中國。
八縱裡的京滬、京臺、京九,八橫裡的沿江、陸橋通道,從安徽縱橫交錯而過,合肥得以成為晉級為“米”字型樞紐成員,城市能級和區位優勢得到顯著提升。
另一方面,合肥藉助一系列產業佈局,成為“新型顯示產業之都”“新能源汽車之都”“中國IC之都”,獲得了“最牛風投城市”的稱號。
藉助在這些佈局,合肥的新能源汽車、顯示面板、家用電器等產業蓬勃向上,蔚來、京東方、長鑫等都打上了鮮明的“合肥”印記。
雖然還面臨南京都市圈對安徽地級市的輻射,走在正確道路上的合肥,未來的城市能級和經濟體量還會得到明顯提升。
08 東莞
新晉萬億GDP城市,僅次於武漢的第二“特大城市”。
10年前的東莞,給人的印象是複雜而曖昧的,既是世界製造工廠,但又不乏特色娛樂產業。
10年後的東莞,給人的印象是相當清晰而直觀的,工業大城、外貿大城,一座吸引了華為落戶的大灣區都市。
2021年以來,東莞又拿下了一系列利好。
其一,深圳都市圈範圍揭曉,東莞作為核心成員而存在,深莞惠一體化邁上新高度。
近日出臺的廣東2035城鎮化規劃明確提出,在深圳都市圈,積極發揮深圳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功能,強化東莞的戰略支撐作用,推動深莞惠一體化發展。
且不說華為終端早在2017年就已遷入東莞松山湖,這幾年每年都有數十家高新企業從深圳遷往東莞,以深圳為總部、東莞為製造基地的產業格局正在形成。
其二,東莞擁有“左右逢源”的優勢。廣深兩大一線城市,透過東莞而連通,東莞成為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東接深圳。
根據規劃,深圳10號線東延至東莞鳳崗、深圳11號線北延至東莞長安、深圳22號線北延至東莞塘廈,東莞將與深圳透過軌道交通連成一體。
西連廣州。
且不說廣深港高鐵、廣深動車、穗深城際都透過東莞而連通,未來廣州22號線有望透過南沙連通東莞南沙,廣州28號線有望透過東莞松山湖與深圳對接。
其三,東莞正在完成從“世界工廠”向高新產業的轉型,一系列先進產業叢集正在崛起。
根據工信部2021年的公佈先進製造業叢集優勝者名單,廣東共有6個產業叢集入圍“國家隊”,其中涉及東莞的有2個。
這背後,是東莞聚集了以華為、OPPO、VIVO為代表的手機制造業,全球每4部手機,就有1部為“東莞造”。
另一個是廣深佛莞智慧裝備產業叢集。
珠三角是全國最大的智慧裝備產業叢集所在地,這一產業涵蓋了高階裝備製造、智慧機器人、精密儀器裝置、鐳射與增材製造,屬於高新產業中的高新產業。
所以,GDP破萬億,只是東莞城市能級提升的開始,未來東莞的發展值得期待。
當然,擁有前景的城市不計其數,我們無法一一討論分析。
這8個省市,只是在國家戰略或規劃上搶得先機,同時把握住了城市群戰略或產業升級的機遇,並不意味著其他城市就沒有機會。
2022年,乃至十四五時期,誰會脫穎而出,誰能實現城市能級的巨大跨越,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國民經略,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點選下圖,申請體驗金茂、東原都在用的地產數字化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