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娛樂公司樂華推出的韓國女團組合Everglow引發了爭議。起因是該團的一名中國成員,在韓國粉絲簽名會上沒像同團其他韓國隊員那樣下跪行大禮給粉絲拜年,從而在韓網遭受抨擊。
事件還要追溯到1月2日,活動過程中,5位韓國成員向粉絲行跪拜大禮,祝賀新年。當事人王怡人並未下跪,只站著拍手,隨後拱手,做著類似“恭喜發財”的手勢向粉絲拜年。
這讓我想起了若干年前,另一則韓國三星的中韓高管“跪拜”中國客戶的新聞。“跪”,在中國或者韓國,都屬於“國情”,但已文化有別。說清這事必須從跪拜禮的源頭說起。究竟是傳統良俗還是封建糟粕。
跪拜禮的源頭
跪拜禮源遠流長,甲骨文裡暫未發現,金文裡倒是有“拜”字出現。從象形字的角度可以解釋,最早的“拜”是指雙手拿著穀物虔誠祈禱(是種祭祀形式),意思是祈求神靈保佑,慶祝和祈求農作物豐收。
進入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統治階級制定了嚴格的禮儀制度,透過這些制度來約束社會規範,比如《周禮·春官·太祝》中有“九拜”:”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是九拜最尊崇的禮節,行禮者雙膝跪地,雙手先拱手,然後向下扣地,頭部緩慢下垂觸地,手前頭後,停留片刻的禮儀,就是我們說的“五體投地”。
“作揖”是在路上行禮的方式,雙手合十或者相握,連帶腰部彎腰動作。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則為兇拜,是用來弔喪的。男女則相反。
“拱”是雙手相握抱拳,《說文》:“拱,斂手也”,注:“謂沓其手。右手在內,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兇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
“拜”就是雙手合十或者相握,然後向下到底的過程。
“叩首”即頭部觸地的禮儀。其動作就是身體不起來,而頭在地面,用頭叩觸地面三次。
“稽顙”即雙膝跪地,把額頭觸地,停留一段時間。比“叩首”禮節要重。
“稽首”、“頓首”、“空首”,這三個禮節大致相同,都是雙膝跪地,先手部打拱作揖然後扣地,區別是頭部的動作,“稽首”是停留一段時間,“頓首”是頭部觸地即抬起,“空首”則是頭部下垂不觸地。
“振動”是喪事叩拜之禮,意思是雙膝跪地,雙手拍地、捶胸、頓足等表示悲傷的動作。“吉拜”是先作揖,然後頭觸地,先拜而後稽顙,“兇拜”為先稽顙而後再拜,動作是頭先觸地,然後再作揖。吉事為吉拜,凶事為兇拜。
“奇拜”是先屈一膝而拜,而後雙膝著地再拜,又稱“雅拜”。“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
九拜形式都是針對正式場合。在東漢以前,人們都是席地而坐,臀部和腳後跟挨在一起。如果有客人,表示尊敬就要直起腰,臀部和腳後跟脫離接觸形成了跪的姿勢,即代表坐著,又代表尊敬,因此行禮的前提都是以跪的形式進行,故有不跪不成拜之說。
“胡床”傳入中國後,漸漸有了高座,凳椅先後問世,原來生活中“跪坐”的習慣消失,但跪拜禮儀保留了下來,成為“九拜”。至於頻次,古人相見以再拜為常禮,唯遇特殊情況三拜,“三拜九叩”就成了大禮。臣子拜見君王,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都用此大禮。
對官員和帝王的跪拜禮,宣揚尊卑貴賤思想,滋生奴才氣息,辛亥革命後被國民政府廢除。新中國告別了“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人民從此站起來,那是輕易不肯在公眾場合跪拜的。跪拜的倫理核心,一是敬畏,二是臣服。俗話說上跪天地,下跪父母。如果現代社會中國人還在“跪拜”,往往是在以跪拜禮表示“敬畏”的公眾場合,比如祭天祭祖,歃血結義,或者廟裡拜菩薩等。
韓式跪拜文化
在韓國,跪拜的確是正式禮儀的一種,逢年過節行大禮再正常不過。這是東亞文化的一脈,我們其實更應該高興才是。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視顧客為“上帝”;感恩他們的付出,敬佩他們的學識,感激他們的支援,因此三星公司韓方高管自己跪拜經銷商可以理解,但在中國的語境中,強迫中方員工照搬的做法就值得商榷了,裡面是巨大的文化偏差。
再回頭說到開頭的中國藝人,在韓國團拜會上的行為,引發韓國國內的爭議也就不難理解了。《朝鮮日報》雖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但還算比較中肯,是這樣寫的“來到羅馬就應該遵守羅馬法,要遵守起碼的禮儀”……“不喜歡韓國式的新年問候,為什麼要在韓國活動”“無視韓國文化”。
如果這僅是個例,我們也沒必要拿出來討論。但韓國曾有一份《誰是反感中國的主力軍》調查報告,裡面的情況,卻很讓人擔憂。當時在韓國進行了57萬次網路調查,以及按照各地區的人口比例發出了17000次的線下調查。
在情緒統計一欄,下面的數值越高代表對這個國家越積極,越低就越消極(藍色美國,黃色日本,紅色中國,藍色朝鮮)。
韓國人依舊非常親美,對美國的情緒熱度,是其他國家的兩倍。而對於中日朝的情緒熱度都很低,對中國的熱度降到歷史最低的26.4,比日本還低2度。
對中國造成負面影響的事件有:
第一,空氣汙染(89.4%),比如沙塵暴,霧霾之類的,都“認為”是中國害的。
第二,疫情(86.9%),不必多說。
第三,經濟區糾紛(84.3%),捕魚區之類的糾紛。
第四,中國報復行動(80%)韓國部署薩德,遭到中國的“雷霆之錘”。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二三十歲的年輕族群,是最容易被帶節奏的族群。這批人被帶節奏後,對中國好感度只有15.9。30歲族群是21.8。60歲族群則是31.1。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二三十歲這批人會成為韓國的“反中核心力量”。
老一輩的韓國人喜歡三國志,愛看金庸小說,迷著香港電影,這些都產生了對中國的正面影響。新一代生活在網路時代,整天在網際網路上看到都是些嘲笑和詆譭中國的內容,中國發生點什麼事,他們立刻幸災樂禍,落井下石。中國崛起和強大,更加深了年輕人的反中情緒,蛋哥之前在文章也分析過的韓國人骨子裡的這種自卑感。
可在2004-2016年的韓國友好度調查,中國還高居第二,達到60。五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2017年川普上臺,中美關係日趨惡化,美國開始挑唆盟友,一起對付中國。不是韓國變了,而是美國變了。美國透過文化輸出,持續在各國網際網路上帶節奏,挑唆各國的反中情緒。當民意反中情緒高漲,你是不可能指望他們能選出一個對中國態度友好的總統,或平和的輿論環境的。
世界正迅速割裂,中立空間被擠壓,小國就算想兩頭下注,但迫於強大的民意,也一定會逼迫做出選擇。思想的陣地你不去佔領,敵人就會佔領,但我們也要講究方式和技巧。有時是要針鋒相對,有時卻是要四兩撥千斤。畢竟,開開心心把名氣掙了,又賺到真金白銀的實惠,有啥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