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新年伊始,上汽奧迪開賣,祭出了“個性天花板”、“豪車新勢力”、“模式探索者”的三大差異化策略和打法,顯然力度還不夠,並沒有撬動和產生市場效應。原因在概念上是曾相似(圈層概念新勢力早就玩過),套路上也不新鮮(自主品牌玩的正嗨),即便有高大上的加持也不過是一種“試水”,尚待市場檢驗,消費認同。經驗表明,作為後來者,無論是產品還是品牌,如果沒有改變格局的顛覆就無法站立,不破不立,難以別立新宗。】
撰文|顏光明、編輯|禾 子
虹橋機場最醒目的電子豪車廣告現在只剩下奧迪了。這也可以理解,上海也有奧迪了嘛。問題是,定睛一看,還是一汽奧迪。進入新年,這個進入安檢通道上方的奧迪廣告還一直被一汽奧迪所佔有。故有人說,上汽奧迪太低調了,在家門口都不做廣告,有失東道主的氣派。
無獨有偶,在去年的廣州車展上也是,一汽奧迪聲浪很高,展臺人氣爆棚,上汽奧迪不見動靜,展臺冷冷清清。這令不少媒體感到奇怪,奧迪把開啟黃金十年的希望寄託在上汽奧迪身上,但老是打不起精神,這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
不僅如此,在去年的上海車展上也是,三家合力造勢掀起輿論關注風暴,但很快就被“新勢力”蓋過去了。不少媒體注意到,上汽奧迪展臺,空空蕩蕩,連個工作人員的都找不到,除了兩輛展車之外,就是圍著展車的“看臺”佈置,也是空空如也。儘管是開放式的,卻沒有觀看的流量。這不免有點尷尬。是車沒有吸引力,還是沒有做傳播?現場比較,南北奧迪熱情反差很大。有人調侃,在家門口,上汽奧迪無需宣傳,不言自威。
果真這樣?有媒體直言,“上汽大眾比一汽大眾出色,為何不見上汽奧迪(沉默)?”有人說,上汽奧迪幹豪車好像有點信心不足,無論是投入還是動作都沒有亮點。甚至有人表示質疑,認為做不成也不奇怪,做成也不痛快。此論調不免有點悲觀和情緒。這就引發了這個專案爭奪了四年到手之後並沒有出現外界想象的“熱鬧”,這就值得思考了,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不過,現在還不能妄加評論,上海畢竟是一塊風水寶地,又是豪車爭奪的制高點,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資本優勢,又有人文歷史和新概念(新零售)加持,理論上什麼也不愁,包括經驗在內,尤其是上汽大眾積攢的客戶資源,誰都不敢小覷。問題是反響依然不大,儘管打著“奧迪重返上海”的旗號,但因沒有內涵,也就成了老調重彈,傳播乏力,公關蒼白。
不過,上汽大眾歷來在營銷上“後發制人”,產品屬於慢熱型,留給市場和使用者有個比較的過程,賣的是價值和服務。但在上海全面進入後現代(後工業和資訊社會)的今天,這樣的觀念是否需要新的迭代,注入新的活力,跟上節拍?顯然,按照“後現代”的消費理念和文化訴求,特別是進入了數字化生活的今天,所要應對的“多元”衝擊,考驗的不僅是上汽大眾,還包括上汽奧迪在內的思維方式及應變能力。
當然,這裡不僅僅是產品和營銷的問題,還有面臨人的觀念和體制的轉變。約翰·奈斯位元在《中國大趨勢》中指出,中國正逐步走向“創新型國家”。其中他認為藝術與設計,包括觀念創新將會對社會進步起到引領作用。在我看來,汽車轉型表面看是改變汽車,實際上是人的革命。在這方面,奧迪已經開始行動,首先從人和觀念及體制上進行革命,其次在產品和技術上做好了充分準備,再是逐項在中國落地實施奧迪的徹底轉型。作為全新豪車合資企業的上汽奧迪是否能同步或跟上,事實上正在檢驗其變革的思維和執行能力。
新年伊始,上汽奧迪開賣,祭出了“個性天花板”、“豪車新勢力”、“模式探索者”的三大差異化策略和打法,顯然力度還不夠,並沒有撬動和產生市場效應。原因在概念上是曾相似(圈層概念新勢力早就玩過),套路上也不新鮮(自主品牌玩的正嗨),即便有高大上的加持也不過是一種“試水”,尚待市場檢驗,消費認同。經驗表明,作為後來者,無論是產品還是品牌,如果沒有改變格局的顛覆就無法站立,不破不立,難以別立新宗。
對於上汽奧迪的尷尬就在這裡,兩頭都不佔。在去“豪車化”的今天,個性化究竟有多大的天花板,誰能說的清?至於奧迪品牌,一汽奧迪先入為主,早就深入人心,上汽奧迪能否形成差異化,後來居上,需要多久,怎麼縮短?從戰略和定位上來看,上汽奧迪如果不做豪車燈塔型品牌那意義何在?如果不做影響格局的豪車產品又怎能體現專案爭奪的戰略意圖?
點評
這是無法迴避,也繞不過去的門檻。屬於既定的要求和目標。這不是放下姿態不追求銷量的謙遜,也不是為了創新模式的試水,而是必須直面的正視。同時也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汽車“去車化”及轉型已經開始變換跑道。“油車脫貧,電車致富。”這是新舊汽車之分野,也是時代之選擇,誰敢漠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是新瓶裝舊酒,還是舊瓶裝新酒,乃至新瓶裝新酒等,都不是簡單的套路或思路的選擇,而是哈姆雷特式的生死之問,上汽奧迪也概莫能外。那麼,上汽奧迪的油車還有多大的遊戲空間,電車又有多少機會,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對這家新晉豪車企業的關注。
(本文系《禾顏閱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