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沒有聽過鬼鎮——威特努姆?Instagram上,不少網紅都去打過卡。的確,鬼鎮滿目的荒涼和寂寥給人一種無法言喻的美感。
但澳洲原住民事務及土地部部長Ben Wyatt卻憤怒地表示:“這完全是在作死!”
原來,威特努姆小鎮,昔日也輝煌過,因坐擁儲量巨大的石棉礦,吸引了大約居住了2萬多人在此居住、工作,給小鎮帶來了勃勃生機。
但這賺錢背後帶來的健康隱患卻不被眾人所知。中途其實有一位經由此地的飛行醫生曾向小鎮居民發出過警告,讓他們關閉石棉礦,不然可能帶來嚴重後果。
因為吸入石棉粉塵後,可致使肺部纖維化,提升肺塵病、支氣管肺癌等多種危及性命的疾病,且它有長達20-40年的潛伏期,等人發現問題時,可能一切都晚了。
但顯然,小鎮居民對此言論不以為然。而醫生的預言很快就得到了印證,小鎮的居民開始接二連三地生病,因此病逝的人將近10%......
這時小鎮居民開始害怕了,紛紛逃離了小鎮。Bronwen Duke是這次災難的倖存者之一,但她的家人、親戚、朋友卻都離她而去。
至此,公眾開始對石棉的危害性有了重新的認識。
1996年,這裡石棉礦場被悉數關閉。漸漸地,這座石棉小鎮也逐漸沒落,變成了空無一人的鬼鎮……
可能部分人並不瞭解“石棉”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可能“無處不在”,今天就給大家來簡單科普一下。
一、已被66個國家禁用的石棉,到底是什麼?
其實關於石棉的使用,全球66個國家早已禁用,但它仍在我國“活躍”,我國在石棉的生產與消費僅次於加拿大,位居第二。而鑑於石棉的危害性,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的陳天輝博士呼籲“發展中國家也該開始全面禁用石棉了”。
那到底什麼是石棉呢?
簡單來說,它其實是一種純天然的礦物,是一種含矽、氧、氫、鐵、鎂、鈉的無機化合物。
它的纖維非常細,僅不到3微米,但卻很抗拉,且耐火、耐腐蝕、絕緣、保溫效能好,一度被稱為“奇蹟般的物質”,廣泛應用於紡織業(如做防火布、防火服)、建築業(如防火門、汽車剎車片)等多種行業。
但在石棉發展“如日中天”的時候,負面影響也不斷出現。石棉開採和製造公司員工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繼而連三地被發現有嚴重的肺部問題,以及許多與肺部疾病相關的早期死亡病例。
而石棉也一度從“神奇物質”的稱讚跨越到了“致命毒物”的討伐。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各種石棉認定為一級致癌物。但由於其使用歷史很長,所以對大眾的影響仍然存在。
比如大眾熟知的911恐怖襲擊事件,由於被攻擊的世貿中心在建築過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石棉的材料,所以被襲擊後,有超過1000噸的石棉暴露與空氣之中,最終致使參與救援的消防員和急救人員因癌死亡率異常升高。
所以,對於一級致癌物——石棉,我們必須遠離。
二、石棉可能就在你身邊
石棉潛伏期可長達20-50年,想要遠離石棉,我們得知道它到底隱藏在何處。
據瞭解,它被用在超3000種產品中,涉及航空航天,建築,石油,紡織品等多個行業。由於範圍太廣,除了職業人群外,普通人只需要先規避一些常見的石棉製品,具體都有哪些呢?
1、石棉製品
生活中,很多隨處可見的東西都是由石棉製造的,包括石棉水泥板、石棉布、石棉紙、石棉水泥管等。
2、住房建築
住房建設也是石棉涉及比較廣的一個區域,尤其是自己進行家庭裝修,很可能導致石棉被釋放。
所以,在接觸這些方面時,一定要格外注意石棉暴露危險,做好相應的防護。
三、做好4點,遠離石棉暴露
關於石棉暴露,除了職業暴露(生產加工)以外,還有環境暴露(使用消費),在平時生活中,環境暴露可能無處不在。那麼,日常應該如何預防石棉暴露呢?
1、控制粉塵量
如果從事建材行業,一定要注意注意控制粉塵的出現,不然一旦被吸入肺部,很容易出現肺部疾病,比如肺部纖維化、間皮瘤等肺部惡性腫瘤。
2、做好防護工作
除了控制粉塵量外,還要注意穿好防護服,帶好防護口罩,工作結束後及時更換好衣物,儘可能,地降低石棉粉塵的吸入,減少自己在粉塵中工作所帶來的傷害。
3、鍛鍊心肺功能
平時要積極參加鍛鍊,像游泳、太極拳、慢跑、爬山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有助於鍛鍊心肺功能,使肺部在接觸到一些有害物質時,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將其排出體外。
4、遠離環境暴露
居住的地方儘量避開石棉開採或應用到石棉的工廠。另外,房屋裝修時,儘量避免選擇含石棉的材料,入住前,房子要做粉塵清潔,遠離石棉環境暴露。
提醒:如自己有接觸石棉,並且在一定時間後出現咳嗽、胸痛等異常表現,要警惕石棉暴露引起的健康問題,建議及時就醫診治。
石棉的使用範圍非常廣泛,而它的危害又很大,有一定的致癌風險,所以大家還是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適當瞭解石棉的相關知識,以便於做好防護。
參考資料:
[1]《真的會致癌!把爽身粉裡有石棉的恐怖講給你聽》.騰訊醫典.2019-10-23
[2]《超級致癌物石棉太可怕,哪些物品必須當心?本文請收藏……》.醫學界腫瘤頻道.2019-07-20
[3]《我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公衛危機”,只因廣泛使用這種致癌物……》.醫學界.2019-07-16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