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電影《長津湖》,除了感受濃濃的愛國主義情懷並感嘆當今和平年代來之不易之外,我想從電影和工作兩個方面說一下觀後感。
從電影角度說,《長津湖》是徐克、陳凱歌、林超賢三大導演聯手打造的水準之作:
一、人物塑造立體豐滿。以往的戰爭題材電影中,戰士大多是道具般的存在,多是象徵性的拍一些趴在戰壕裡射擊扔手榴彈的鏡頭,而本片以貼近戰士的視角描繪了戰鬥的微觀場面,無論是伍仟裡的有勇有謀、平河的冷靜睿智、於從戎的勇猛好勝,一個個鮮活的形象立體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二、戰爭場面宏大震撼。作為戰爭電影的標配,場面是否震撼是決定票房的重要因素,此片藉助技術的進步,戰鬥的視覺衝擊力達到了大片的水平,比如伍仟裡和於從戎開著坦克與敵軍坦克近距離對射,兩顆炮彈擦肩而過、命懸一線的場景,可以和《007黃金眼》中坦克與火車相撞的鏡頭相媲美。
三、感情刻畫真實細膩。比如伍萬里第一次殺人前的內心掙扎與煎熬,真實地再現了一個新兵初次面對生死的巨大心理衝擊,雷睢生犧牲前最後一句“好疼”,比以前電影裡英雄犧牲前掏出兩塊錢說“這是我的最後一次黨費”的偉光正形象更真實,更能體現戰爭的慘烈,也更能震撼觀眾的內心。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果你想看到宏觀上彭老總們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縱橫捭闔的戰略指揮風采,那會有些失望,此片雖然長達三個小時,但在這方面的展現還是略顯蒼白,可能側重點不在這裡;另外,把美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定義的過於孱弱,比如十九歲的伍萬里剛參軍就可以消滅12個敵人,朱亞文扮演的指導員開著車在敵人陣中挨個炸翻敵車,最後全身而退,讓我想到了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的場景,可能是為了迎合觀眾的感受和口味,以上畫面拍出了樂觀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不過看電影嘛,最重要就是開心,不必過於吹毛求疵了。
從工作角度說,工作有時候就像是打仗,所以看電影的時候,不由自主的會跟我們的工作聯絡起來:
一、團隊激勵。如何激勵團隊的戰鬥力是一名優秀的團隊領導者應該考慮的重要問題,伍仟裡作為七連連長,在激勵方面有兩點值得借鑑:一、給團隊灌輸成就感和榮譽感,自始至終都給大家樹立一個信念,七連是最能打的連隊,每個戰士的編號都是從犧牲的戰友中順下來的,每個人都會為了捍衛這個信念和榮譽而竭盡全力;二、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伍仟裡每次戰鬥都是衝在最前排指揮,這無形中對成員就是一種激勵。
二、“127”式新人培養。此片把伍萬里作為一條主線講述了一個新人在戰鬥中的成長曆程,在新人培養方面,要像雷睢生帶伍萬里一樣,絕不是手把手、一招一式的從立正、稍息、齊步走開始教起,而是方法論方面的指導,更多的是實戰方面的鍛鍊,一個人的技術成長有10%來自書本、20%來自他人的指導、70%來自專案實踐,所以新人培養更多的還是要專案中多給予機會、多實踐總結,訓戰結合、學以致用。
三、動態全面評價。在團隊管理中,很多時候需要對成員做出評價,切忌一個tag定死,因為人都是在變的,而且具有多面性,比如影片中伍萬里的成長肉眼可見,從最初的桀驁不馴到後來的思想覺悟高,tag是需要一直調整的,還有朱亞文的指導員是一個文雅的上海“小”男人,但關鍵時刻迸發出的戰鬥力接近“小宇宙都要爆炸”的程度,胡軍的雷睢生是一個粗獷的山東漢子,但在定位迫擊炮準星和拉著標識彈引開敵機的操作上,也可以看出粗中有細的一面,所以做評價時還要力求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