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隨著皇權專制政體發展到最完備階段,古代禮制文化達到了頂峰;清代又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鼎盛時期,經濟發展也達到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新高峰,這些都為北京城的最後定型提供了政治和物質的保障。
在延續明朝格局的基礎上,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帝王的發展與完善,北京都城格局最後定型,達到全盛面貌,並且成為了古代禮制文化和中華文明的象徵。以壇廟為主的禮制建築群、皇家寺廟群和皇家園林, 其基本格局是由內城、皇城、紫禁城構成層層相套的“回”字形建築系統, 堪稱人類城市規劃史上的奇蹟。
帝王都城宮殿巍峨,不僅凝聚著君權至上的政治價值觀念,而且體現並強化著權威認同的政治心理。功能各異的宮城、皇城、內城、外城層層外擴, 環環緊扣。宮城位居全城中心,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中軸線兩側壇廟、苑囿、衙署、寺觀、市井、民居等基本呈棋盤狀對稱排列,佈局嚴謹,主從分明。清代京城建築具有極強的政治等級特徵,即便是色彩的運用也是如此,紅黃綠三種顏色,只有皇家以及官府建築才可以使用,平民建築只能使用灰色。
清代京城建築還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 “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的思想觀念。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有星圖。天文學家將一組行星定一個名稱,便於辨認和研究,以太陽執行的區域為黃道,在黃道上有二十八組,合稱二十八宿, 南北東西各七宿。中間是北極,北極附近劃分三個區域,中間是紫微垣,為天帝居處。與“天”對應的帝王宮殿,便被稱為“紫禁城”。
中國自古即有“天圓地方”的觀點,人們將這一觀點用在了建築上,就出現了一些方圓套用的建築形式。如在北京的國子監中,方形的辟雍殿建在環形河水之中,正是“天圓地方”思想融入建築設計的一個典型代表。
另外,在建築中有諸多數字暗示。中國自古就對“數”有著較深刻的認識。中國古人喜用數字代表陰陽觀念,奇數為陽數,偶數為陰數。在皇家的各種建築中,大多都使用陽數。以天壇為例,天壇是皇家祭天之所,可謂人與天交流之處。在這裡,對陽數的運用多且突出。天壇中最重要的建築是圜丘, 而圜丘中的建築構件絕大多數都與“九”有關係,“九”是單數(也就是陽) 中最大的,體現出上天的權威性。
地壇作為大地的象徵,與天對應,自然要使用陰數。明代所修建的方澤壇,到清代加以改建,乾隆帝要求重新鋪石,其石數上層正中仍照舊制,為三十六塊;八方均以八八積成,縱橫各二十四路。次層為八方八八之數,半徑各八路,皆與偶數相應。經改制後的方澤壇,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突出了以皇權為中心的大一統觀念。
在建築色彩的運用中,十分注重五行相生相剋的主題。滿族統治者入關後,全面繼承漢文化,仍然以黃色作為皇家服飾的顏色。按五德終始說,克土者木,清取代明,應該是木德,對應的顏色是青色。清朝沒有改變已沿續幾百年皇家使用黃色的慣例,只是把旗幟改為青龍旗。又如,神武門北門內兩邊平房,黑瓦為頂,也代表北方、陰、水。這是陽中之陰,表示以水克火, 可以減少宮殿火災。又如故宮文淵閣在清朝用於藏《四庫全書》,因怕著火, 故修建文淵閣時使用黑色建築材料,以寓意水。
在北京,無論是皇家宮殿建築,還是百姓四合院建築,都體現出鮮明的傳統倫理觀念。大多數庭院建築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透過前院到達後院,以顯示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宮殿乃至庭院中生活的人物,根據其身份的不同,對應生活在不同的建築空間中。在紫禁城這座超大四合院裡, 就區別有“外朝”和“內廷”的嚴格倫理界線。
(來源:資料來源於《 北京歷史文化三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