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元妙觀座落在泉州市公安局(民國以前晉江縣政府)前,東街南側,座北向南,俗稱天公觀。其左邊大巷名觀東巷,其前稱觀口。其右邊為縣前巷,訛呼為前田巷。元妙觀是泉州最早的道教廟觀,老子祠是泉州最早的老子專祠。
一、觀和祠的興廢
據《泉州府志·宮觀壇廟》記載:元妙觀最早為白雲廟,建於晉太康中(280-289年)。其時,泉州還像個海島,廟當瀰漫於滄海白雲間。至於規模大小、供何神衹,未見記載。神龍元年(705年),重建白雲廟,奠定宏偉的規模,同時“廟”改為“觀”。是年武則天卒。李氏宗室及大臣殺武后寵臣張昌宗、張易之,迎太子李顯即位,故改為中興觀,這時觀中已經有玉皇上帝殿和太上老君祠(亦稱老子祠)。關於玉皇上帝的塑像,據考査是唐代才出現的,其神話傳說也形成於唐代。神話雲:古代有個嚴妙樂國,國王淨德時王,年老無子,曾祈求太上老君賜個兒子以繼承王位。皇后夢老君送子,遂懷孕,於正月初九日生下一子。王子長大後不願做皇帝,登普明香嚴山學道。道成,輔國救民,度化群生,總執天道,總管三界(上中下)、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溼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和餓魔)的一切禍福。玉帝的出現雖然晚於老子,但他是天地萬物至高無上的神。而老子是唐代皇帝的祖宗,所以玉皇和老子都享有專殿。
中宗在位,韋后干政,武氏大臣專橫。景雲元年(710年),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謀殺韋后,流放武氏諸大臣。二年,武榮州改為泉州,中興觀改名龍興觀。
開元間(713-741年),行春門外建有東帝宮,奉祀日神。天寶二年(743年)詔賜紫極宮,五代末留從效拓羅城,把紫極宮遷建於龍興觀右,改迎恩館之西廡為官。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以天書下降的祥瑞,改元為大中祥符,二年命天下建天慶觀,觀中奉宋太祖神主,龍興觀改名天慶觀。六年,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元元貞元年(1295年),成宗詔江南諸路天慶觀改為玄妙觀,毀觀中所奉宋太祖神主。老子祠併入玄妙觀,規制改變。
明天順間(1457-1464年),知府張巖重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地大震,俱廢。不久重建,統一規制,建築規模擴大,紫極宮併入玄妙觀。
清康熙間(1662-1722年),避玄燁諱玄妙觀改名元妙觀,提督楊捷、興泉道張促舉、知府蔣毓英重修。乾隆十八年(1753年),知府高霔倡議大修,規制構成一體,費白銀三千二百餘兩,至此元妙觀有壁屏、神門、三殿、廊廡等建築。四十四年(1779年),提督甘國寶、知府王右弼、晉江縣令王雋又大修之。五十年(1791年),民眾公修三清殿及東廊。嘉慶十二年(1807年),又修各處神像。據《晉江縣誌》記載,幾次重修“皆有碑記在觀”,可惜無一倖存。道光五年(1825年),紳士楊濱海等請知府劉炳、縣令胡效曾捐倡重修前三清殿、後關聖帝君廟,並蓋小屋十二間,中殿因貲不足未修,這就是元妙觀最後的規模。
抗日戰爭期間,三清殿被佔用作接兵站,老子祠移入中殿月亭,僅豎“老子祠”木牌一座。
二、元妙觀的建築和塑像
清代全盛時期的元妙觀,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一百餘米,東西寬約四十餘米,面積約五千平方米,建有前、中、後三殿。
前殿屏塑有太極圖、星象、日月等。自屏至神門有石庭斜上,神門為歇山式頂,中高兩側略低,三門並列。過神門有廣庭至前殿,稱三清殿,即老子祠;殿前有露臺、龍陛,露臺兩側各有臺階五級。殿為重簷歇山頂,闊五間,深四間,繞以廊廡,殿中塑三清天尊座像,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道君、太清太上老君。殿前有輝綠石柱,其上雕盤龍及在波濤翻騰中八仙過海,左右兩廊塑二十八宿神像。
中殿為主殿,重簷歇山頂,限三清殿規制略同而高過之,殿前亦有輝綠石龍柱一對,殿中供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亦稱中天紫微北極大帝,簡稱玉皇大帝,是天界諸神的最高統治者。塑像前立有聖旨符籙神位牌一座。玉帝座前有一尊銅雕日神,可能是紫極宮中所供日神,因紫極宮併入玄妙觀遂供奉於中殿。左右兩壁有畫像八幅,形像如雷神,為玉帝執役之神。殿前有月庭,後來加建亭殿,遷老子祠牌及靈官供此。
後殿一列三間,單簷硬山頂,中塑關聖帝君,左塑文昌帝君,右塑梓潼帝君,三帝君分司教化、功名、祿位。元妙觀自神門至後殿建有東西長廊隨殿升高。元妙觀內外有七口井,佈列成北斗狀,稱七星井。玄妙觀著名的附屬物有晉朝檜,《泉州府志》、《晉江縣誌》均有記載:紫極宮有古檜一株,圍一丈六尺,高七丈餘,老幹攫拿,葉蔭鬱如幄,旁有石刻“晉朝檜”三字,今地併入元妙觀。其實,晉朝檜應為元妙觀物,因為紫極宮是五代末オ移至元妙觀右的。
元妙觀遺物今部分存於開元寺和府文廟,可以一鱗半爪考察其建築情況。
三、住過元妙觀的著名仙道
元妙觀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曆史,住過元妙觀的道士、方士和神仙應有千百人,因志書沒有全部記載,無從查考,現只錄府、縣誌有記載的著名仙道。
唐,蔡如金,字叔寶,其先會稽人,晉代司徒蔡謨之後(事蹟見《泉南道家者流的影響和吳夲的活動》)。
唐,吳崇嶽,惠安人(事蹟見《泉南道家者流的影響和吳夲的活動》)。
宋,蘇紹成,德化人,住泉郡天慶觀,潛心修道,後隱居泉山。朱文公曾經造訪其廬,並書“廉靜”二字贈之。紹成有一張琴,朱文公題銘曰:“養君中和之正性,禁爾忿欲之邪心,乾坤無言物有則,我獨與子鉤其深。
宋,陳以文,同安人,清修學道天慶觀三十餘年,知州倪思雅敬重之。慶元間,賜號守素沖虛大師。
明,紀道人,寓玄妙觀中,後白日昇天。
明,董伯華,晉江人,拜紀道人為師。性至孝,母愛吃豬肉,他因學屠宰。後又向吳之靖學習道術,遂棄家遠去,每談未來事都有應驗。又會寫雷,兒童給一文錢,就寫雷於掌中,握拳而去,至野外,拳一伸開,就聞雷聲霹靂。後尸解於北山紫澤洞。曾經書“勤儉”二字懸於其宅。與府衙一小吏郭某有友誼,曾畫風、雲、雷、雨、日、月諸神像贈之,並送“雷石”一塊,磨水可以治病。
明,李鼎,江右人,客居泉城玄妙觀。能導引辟穀,每晨東向吸一杯水,端坐凝神。一日辭所知友人,登上泉山龜巖,留鞋一隻,入獅頭巖,端坐,彌日不食。定期與所知告別,屆期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