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上一次2017年時,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統計公開記錄,彼時中國共產黨黨員已有八千九百五十六萬零四千人,對比當年中國人口總是,黨員比例為0.65%。
雖然人口數字與比例數0.65相差甚多,但這也能看出我黨對黨員稽核標準要求的嚴格,再者,2017年統計出的黨員人數,相比之抗日戰爭年代和解放戰爭年代時,可是有著極大差距的。
頑強拼搏·以希望換未來
戰爭年代,共產黨派是彼時中國的三個不同勢力政府中發展程序最為波折的一個,巔峰時,共產黨派人數最多達到三十萬。
在抗日戰爭之前的土地革命時期,共產黨派受到國內其他政黨派系的打擊和抑制,內部人員數量大幅減少。
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派僅有不到八萬人,而其中黨員的數量也僅堪堪過半,抗日戰爭結束後,共產黨派仍然受到其他政黨的威脅,被迫開始戰略長征,待長征結束,黨員人數僅剩不到三萬人。
彼時國內時局狂風不止,國民黨政府的暗槍名劍盡皆上膛出鞘,但共產黨派的革命者們卻挺了過來。
頑強的精神,不屈的意志似乎都難以被解釋成,他們在絕地中探索出光明未來的依仗,只有對國家民族之復興的使命感、對人民安定生活的責任感,才是令先輩們不惜燃燒生命的唯一原因。
革命先輩們憑藉著寥寥萬人的星星之火,將壞害國家民族基業與尊嚴的反動勢力給了個精光,以微小但足夠純粹的希望和雄心,共產黨的革命者們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再一次的強大的繁榮。
而如今,我國黨員的數量以用千萬計數,我國國力的發展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這便是我輩華夏子民最大的驕傲,這也正是對革命先輩們最好的慰告。
千名將星·閃耀中華
共產黨派經歷了漫長而艱難的革命歲月,並在國內首次興起新時代革命浪潮後的第三十八年,將燃於中華大地的戰火黑煙撲滅,並撒下了未來的種苗。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的開端,也是全體共產黨革命者的勝利,共產黨派的勝利源由於始終高舉著民族大義的革命旗幟,歸結於黨內軍政人才的全身心的奉獻和付出。
建國後的第個年頭,中國的社會建設事業終於進入節奏,黨組織內部構架也更趨於完善,自建國以來,黨中央領導們、黨組織成員們都迅速切換狀態,從一線來到國家幕後,為國家的發展鞠躬盡瘁。
而待局勢稍顯穩定之後,黨中央也迎來了新的任務,那便是要對那些為革命作出貢獻的革命者們發出表彰與回饋。
故在1955年,為表彰黨成員為革命的積極貢獻,同時也進一步完善我國的軍政體系,黨中央召開會議透過並正式實行軍隊軍銜制管理制度。
1955年當年,黨中央對軍務人員授予、提升軍銜人次達1048人,截止1956年,我黨共授發軍銜1614次。
其中便包括有被我們所尊稱的開國十大元帥、開國十大將軍,除此之外,還有上將57人,中將177人以及少將1360人。
革命老將·國家珍寶
2022年是新中國成立的第73年,大半個世紀的歲月中,黨組織一直為民族的發展盡心盡力,中國也因此飛速地成長。
如今的中國,也早已擺脫了曾經軟弱無力的模樣,作為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在世界上已然有著響噹噹的份量。
但時光的流逝,卻是一柄殘酷的雙刃劍,在時光的見證下,中國走向了強大,但曾經的革命英雄們卻也隨著時光的沖刷而退出了人生舞臺。
當年一同肩負起民族革命事業的千餘位將領,如今也都永寂於人世,截止2020年末,開國首批獲封軍銜的將領們僅剩6位在世,而在今天,2022年年初,六位革命英雄又有四位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這兩名革命英雄的名字是——鄒衍、楊永松,可以說,不管是從歷史角度還是從黨政角度,他們都是當今中國最為寶貴的財富!
鄒衍和楊永松,二人都是早期便參與革命的革命者,從土地革命時期,便跟隨共產黨派一起為民族事業而奮鬥。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二人也依舊為國家的發展助力,像在部隊機械化建設工程中,楊永松便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而在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時期,從事於二線政治類工作的鄒衍、楊永松二人同樣也都在戰場上留下了不畏犧牲,勇鬥外敵與反動勢力的英勇身姿,鄒衍更是牡丹江剿匪革命事業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他們與那些已經長辭人世的革命夥伴一樣,站在黨組織的大船之上,應著時代的浪潮在革命征途中跌宕起伏,同組織一起在革命實踐中學習總結,與同志們在革命道路上奮勇向前。
革命先輩們是國家基業的鋪墊者,也是民族根基的化身,他們是閃耀中華民族的星群,更是我們當今安定生活的依仗。
既然民族英雄們的逝去是不可逆轉的必然,那有幸能蒙及其福廕的我們,自然也有義務和責任要將他們的偉業功績長久的牢記並傳承下去。
結語
困苦的歲月虧待了這些為民族未來打下了堅實根基的民族英雄,他們為國家的振興而付出了人生的全部,但卻沒有享受到現代生活的便利和美好。
他們每個人都不是理應去辛勞付出的,他們也是如你我一般的尋常人,只是他們在苟且與為國家和民族奉身搏命之間義無反顧的選擇了後者,他們自願化身為搭建起民族未來的基石。
或許我們無法在祭奠時節親臨現場,為革命先輩送上一支表達哀思與敬意的花,但能享受著今天美好生活的我們,一定要銘記革命先輩們的付出和奉獻,不忘歷史,不忘先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