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蘇丹政變以來最血腥的一天。11月17日,在蘇丹首都喀土穆,15名抗議者被安全部隊人員瞄準頭部或胸部擊殺。安全部隊在追捕抗議者時,向醫院發射催淚彈,攻擊傷員和救護車……蘇丹國內政局依舊籠罩在陰影中。
與蘇丹接壤的南蘇丹,國內經濟凋敝,部族衝突依舊嚴重,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蘇丹與南蘇丹,當我們提到這兩個國家時,戰亂、饑荒、貧窮等詞會出現在我們腦海裡。在2018年發表的“脆弱國家指數”排名中,蘇丹排名第七,南蘇丹排名第二。可以說,蘇丹和南蘇丹是這個世界上最混亂、最糟糕的兩個國家。
或許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疑惑:蘇丹和南蘇丹存在何種關係?兩國的未來又將如何發展?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我們需要從蘇丹的歷史說起。
蘇丹地處非洲東北部。歷史上,在伊斯蘭力量興起之前,蘇丹地區曾深受基督教文化影響。但在6世紀中葉,隨著阿拉伯帝國日益強盛,蘇丹的北部鄰國埃及被佔領。自此,伊斯蘭文明開始了由埃及向蘇丹地區長達一千多年的擴張與統治。
但這一伊斯蘭化程序推進到蘇丹中部時,便戛然而止。蘇丹北部處於撒哈拉沙漠地區,中部和南部則多分佈山地與森林,天然地理屏障使得南北交流異常困難,生活習慣迥異,文化差異也非常明顯。
直至19世紀,阿拉伯力量已經完全控制了整個蘇丹北部,民眾多為阿拉伯人或已經阿拉伯化的非洲人,他們都講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教。但蘇丹南部仍將自己視為傳統非洲地區,信仰基督教或民間宗教。這樣一來,在宗教信仰上,南北蘇丹實質上已經形成了兩個獨立民族。
1899年,英國殖民者與埃及簽署共管蘇丹的協定,蘇丹成為“共管”幌子下的英國殖民地。在殖民過程中,英國人也將南北蘇丹“分而治之”:嚴格管控南北邊界,限制進入南蘇丹的人口,要求南方人講英文等;而在北方地區,則重點發展經濟、教育等產業,且開放南方資源供北方地區商人進行貿易。
久而久之,北方經濟逐漸復甦,而南方的政治和經濟則長期被北方控制,無法掌握經濟命脈。可以說,英國的管理讓南北蘇丹矛盾更加激化,這也為日後的兩次蘇丹內戰埋下了隱患。
二戰之後,隨著“民族國家”概念的進一步傳播以及西方殖民體系的瓦解,蘇丹國內也爆發了獨立運動。建立“民族國家”講求以“單一或主體民族為單位建國”,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物件為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而這一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也可以是新創的政治體制,這樣的國家才更容易在現代政治中建立穩定的秩序。
其實,在蘇丹獨立之前,英國殖民者一度考慮將蘇丹南部併入肯亞或烏干達等英屬東非殖民地,但因條件不成熟而未果。隨著二戰後埃及國內民族主義力量的壯大,主張尼羅河流域統一的呼聲高漲。
英國為了阻止蘇丹併入埃及,將蘇丹南北部,這兩塊在信仰文化甚至人種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的地區,合併成了一個主權國家——蘇丹。成立的新政府由北方人掌控,且其對南方非洲裔人士推行歧視性的種族政策,並試圖強迫他們皈依伊斯蘭教。
英國殖民者這一違背“民族自決”原則的決定以及北方政府對南方的壓迫,也成為了蘇丹多年內戰不止的重要根源。
戰爭,一觸即發。1955年8月,蘇丹南部不滿建國方案,提出南方自治,掀起了大規模的抗議。隨後以約瑟夫·拉古為代表的南方武裝力量與蘇丹政府軍進行了長達17年的對峙,這就是蘇丹第一次內戰。
在戰爭初期,南方軍事力量較為薄弱,但在衣索比亞、烏干達以及以色列的庇護和援助下,南方軍隊擁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完善的戰術培訓,戰鬥力大大提升。這場戰爭共造成了雙方高達10萬武裝人員死亡,40多萬平民死亡,直到1972年,南北雙方簽訂了《亞的斯亞貝巴協定》,南方獲得了有限的自治權,戰爭才暫時結束。
但是,第一次內戰結束後,蘇丹南北方的緊張關係並沒有得到根本上的緩解,協定上關於南方的自治權並沒有得到切實的保障。尤其是在1979年,屬於蘇丹南部,但與北部接壤的兩個省:上尼羅省和瓊格萊州相繼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蘇丹中央政府對南部蘇丹的政策變得更加強硬。
1980年,蘇丹總統加法爾·尼邁裡宣佈解散蘇丹南部議會,並企圖將擁有石油資源的南部地區在行政上劃歸為北方。不僅如此,蘇丹中央政府還實行“南油北運”的政策,堅持將煉油設施建設在蘇丹北部,並拒絕同南方共享石油收入。
此外,尼邁裡還堅持重新劃分南方行政區劃,在全國範圍內實行伊斯蘭教法等。這無疑將原本已經極為緊張的南北局勢推向了戰爭的邊緣。
1983年,尼邁裡又要求南方部隊必須換防到北方,這激起了南方士兵的強烈不滿。當年五月,以約翰·加朗為首的南方軍隊發動兵變,成立了“蘇丹人民解放軍”,蘇丹內戰又一次爆發。
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是二戰後平民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之一:大約有190萬名南蘇丹平民死亡,超過4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這個非洲國土面積第一的龐大國家被戰爭摧殘,成為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
直到2005年,雙方簽署了《內羅畢協議》,規定自2005年起,南北建立民族團結政府,蘇丹進入六年的過渡期。過渡期結束前,南方可自行舉行公投決定去留問題。過渡期內南北蘇丹雖大體保持停戰狀態,但在石油、邊界劃分、公投等問題上仍存在巨大分歧。
這次,南方去意已定。2011年1月,南方以98.84%的支援率宣佈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共和國正式獨立,成為非洲大陸第54個國家。但僅憑一分為二,南北蘇丹就會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嗎?
答案是否定的。處於南北邊界的阿卜耶伊地區是蘇丹最大的石油產地,根據協定,應當由當地居民舉行公投自行決定南北歸屬,但南北政府在選民資格上產生重大分歧並且互不相讓;南蘇丹擁有80%的石油資源,但煉油廠等必要設施卻集中在北方,南北對於石油收入分配僵持不下;蘇丹政府揹負著360多億美元的外債,但南蘇丹不願意承擔任何債務……
眾多爭議是無法透過簡單的獨立而解決的,困擾南北蘇丹的問題依然存在。除了雙方的利益爭奪外,兩國的內政也是極為混亂,矛盾重重。
南蘇丹國內部族眾多,丁卡族和努爾族是人數最多的兩大部族。在獨立後,其政治陣營基本按照族群劃分,軍隊也建立在族群的基礎上。而身為丁卡族的南蘇丹總統薩爾瓦·基爾和努爾族的第一副總統裡克·馬沙爾的矛盾愈發突出,雙方陣營在2013年和2016年曾發生兩次大規模武裝衝突,造成超過500人死亡。
不僅如此,由於多年戰亂,南蘇丹幾乎沒有規模化工業,多數生活必需品依賴進口。由疫情所引發的國際石油市場波動,更讓極度依賴石油出口貿易的南蘇丹雪上加霜。
而位於北方的蘇丹,也處於水火之中。2019年,蘇丹經歷了嚴重的“糧食荒”“燃料荒”“現金荒”。生活必需品短缺造成的民生危機使得民眾走上街頭,並於12月爆發了政變,前總統巴希爾被迫下臺,蘇丹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軍政權統治,開啟了蘇丹“軍文共治”的時代。
而就在一個月前的10月25日凌晨,以阿卜杜拉·布林汗為首的蘇丹軍方趁著夜色包圍了總理官邸,軟禁了過渡政府總理哈姆杜克,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這是蘇丹在三年內爆發的第二次政變,其國內的政治力量與軍事力量之間對於政權的爭奪從未停止。
誠然,蘇丹和南蘇丹兩國在內政外交方面,還存在諸多困難與挑戰,兩國依舊是當今世界的不穩定因素。但我們也注意到,我國積極派遣維和部隊前往南蘇丹,南蘇丹衝突各方也已簽署了最終和平協定;蘇丹軍方和各政治派別也於11月21日簽訂了政治和解協議。
雖然維持兩國長久和平穩定的路依舊任重而道遠,但我們相信,在全球各國以及聯合國的支援下,蘇丹和南蘇丹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共同促進非洲大陸的和平與發展。
來源:一界團隊
瞭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一界oneworld”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