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箏
目前,只有美俄英法中以印巴朝這幾個國家成功研製並公開裝備了核武器。有能力製造裝備氫彈的強者,就只剩下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了。但是對於核武器躍躍欲試的國家卻很多,其中某些國家距離擁有核武器只有一步之遙。你猜對了,我們今天就是要說日本。
徒勞無功的早期嘗試
日本早在二戰時期就已經開始關注和研發核武器了。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的安田武雄少將,應該是日軍高層裡關注核武的第一人。安田曾上書東條英機建議展開相關研究。之後研究的任務落到了日本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教授的身上。
日本核物理學家仁科芳雄
1943年5月,仁科芳雄向陸軍航空兵司令部提交一份報告,指出製造原子彈在技術上是可行的。東條英機隨後指示,陸軍航空兵司令部以仁科報告為基礎批准了一個秘密計劃,代號“仁方案”。但是由於日本本土缺乏核武器的鈾礦石,多方尋找無果後只能向德國求助。
作為靠譜的盟友德國在1943年底派出一艘潛艇運輸1噸鈾礦石前往日本,結果由於密碼被美軍破譯,導致潛艇在馬六甲海峽被美軍擊沉。之後德國在歐洲戰場陷入被動自身難保,再也無力支援日本的核武開發計劃。
李梅將軍
到1945年,在東京有很多熟人的柯蒂斯.李梅將軍指揮B-29轟炸機每天光臨日本。當年4月13日,航空技術研究所49號樓在美軍轟炸中被摧毀。其中的“仁方案”實驗室和鈾同位素分離器都被炸燬。至此“仁方案”擱淺。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原子彈。仁科芳雄帶人前往調查,確定美軍投放的就是核武器。此時的仁科芳雄明白大勢已去,對日軍高層直言“哪怕再給6年的時間都造不出原子彈”。之後日本戰敗“仁方案”破產,日本軍方下令在戰敗時銷燬所有的相關檔案,以掩蓋當年的罪責逃避懲罰。日本二戰前的核武器發展之路到此為止。
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
戰後核能開發
我們知道核武器的燃料主要是鈾-235和鈽-239。天然鈾礦石很稀有,其中鈾-235僅僅佔0.7%,剩下的鈾-238無法參與鏈式反應。要達到濃縮出高純度的鈾-235就必須分離鈾-238。
但是因為兩者的化學性質幾乎相同,只能採取物理方式分離。比如離心法、氣體擴散法。離心法透過工作原理類似洗衣機的高速離心機,在高轉速下可將鈾-235提純到90%以上。氣體分離法的原理簡單,但在實際操作時難度極大,稍有失穩就會導致裝置損壞。
鈽-239沒有天然礦石的形態。一般由鈾-238經中子照射後轉換而成。需要依靠人工方法對核反應堆廢料進行處理後才能提取。透過控制重水反應堆的鏈式反應,就可以在反應堆發電的同時製造出武器級鈽-239。這種生產方式避開了分離鈾-235和鈾-238的技術難關。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家就是透過這種方式製造出了核武器的材料。
以上資訊,對具備想要擁核的國家來說都是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除此之外,想要成功擁核的國家還需要具備能建造相關設施的能力,並且要能獲得核原料再加上具備充足的資金投入才有希望成功。
朝鮮的火星15
朝鮮能在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力制裁封鎖下開發出火星-15和增強型洲際導彈就是一個例子,當然朝鮮本國地下就有大量鈾礦石也是得天獨厚的優勢。普通國家往往卡在了這幾個環節,即難以像朝鮮一樣獲取足夠的核材料或者缺乏資金。
對於日本來說,雖然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在2010年被中國取代。今天它依然是位居世界第3的超級經濟體,資金對其核武發展屬於最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日本本土並沒有核武所需的鈾礦,故而戰後大力發展本國的核電產業,藏兵於民。
核電站主要有三類,石墨反應堆、重水反應堆和輕水反應堆。日本的大多數核電站都是石墨反應堆和重水反應堆。這兩種反應堆發電過程中產生鈽-239,提純之後能製造核武器。透過發展核電,日本既掌握了與核武相關的技術,又儲備了約45噸的鈽-239,還在“發展核電”的藉口下進口天然鈾1300噸、氧化鈾4000多噸,其中隱藏的危險動向不言而喻。
日本文殊反應堆,曾於1995年12月8日發生納蒸汽洩漏事件
日本曾花費10年時間,投入60億美元,在1995年建成“文殊”中子增殖反應堆。國際反核組織指出,“文殊”反應堆中1噸以上的鈽,可以製造超過120枚核彈。
日本的核武投送工具
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受到《和平憲法》的制約,法律上不得擁有軍隊,無權開發航母、核武等大殺器。但是在美國的庇護和縱容下,日本早就已經重新武裝了自己,突破了許多限制。加上近年來日本社會整體保守右傾,軍備發展也是不斷加速。和開發核武的套路類似,日本將能搭載彈頭的彈道導彈的開發融合進了航天火箭的發展之中,已經擁有了不能小覷的能力。
L-4S火箭
1970年2月,日本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趕在中國前面,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之後的第四個進入太空的國家。搭載衛星的L-4S火箭當時沒有安裝導航裝置,等同於一枚多級無控固體火箭。
L-4S火箭是日本二戰後最早的火箭,在此基礎上又誕生了M系列火箭。其中最先進的M-5發射質量達到137.5噸,超過了美國的“和平衛士”導彈的水品。完全有潛力改造成為射程不低於1.5萬公里,可搭載2噸重彈頭的洲際彈道導彈。
2006年9月22日,M-5固體運載火箭退役。效能更勝一籌的埃普西隆號迅速接棒,該型火箭發射準備時間大幅度縮短。相比M-5的41天發射準備,埃普西隆只需要6天。在發射場完成載荷測試後,只需150人的團隊就能在3小時內發射。
加上網路遙控技術,緊急情況下,火箭可以不依賴測控大廳,透過一臺聯網的膝上型電腦即可遙控發射。這些技術讓其具有發展成車載彈道導彈的潛力,若能安裝小型化核彈頭足以改變世界格局。
埃普西隆火箭
技術之外的問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日本在核武開發上的各種小伎倆層出不窮,能突破的環節基本都已經嘗試過了。在技術上基本不存在無法逾越的難題。但是對於日本來說,真正影響其核武開發計劃的核心問題恐怕還在技術之外。
1967年12月,時任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在國會演說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的,“無核三原則”,即核棄絕核裁軍、對美國核威懾的依存以及核能的和平利用。佐藤還因此獲得1974年諾貝爾和平獎,成為唯一一位獲得這個獎項的日本首相。
佐藤榮作
當時的日本剛剛擺脫二戰的陰影,“小男孩”和“胖子”留下的陰影還沒有消散。二戰後美國獨家出兵佔領日本,日本的內政外交不得不跟隨美國的指令。但是其實早在1964年佐藤榮作就曾表示日本的科學和產業已經達到了製造核武器的水平。而且佐藤一開始設想的“無核三原則”的時間期限限定在自己的首相任期裡。
沒想到日本群眾對政策非常擁護,親身體驗過戰爭殘酷的民眾反戰熱情高漲。導致1971年11月,日本國會表決透過,使“無核三原則”成為日本政府關於核武器的基本政策。所以日本作為一個本國有外國駐軍的國家,就算是技術上沒有阻礙,核武的發展也是舉步維艱。畢竟美國如果不高興了的話,東京地檢署特搜部的檢察官們可以直接闖進日本首相辦公室搜查的嘛。
核武器的工作過程十分複雜,即使是美俄等技術強國,對核武器動作過程規律性的認識和掌握也遠遠不夠,其核武器的設計至今依然強烈依賴於人員的經驗。安理會五常都是過去進行了大量核爆試驗才積累了相應的資料,保證核武器的小型化,同時為使用計算機模擬等手段來進行核武的後續開發打下基礎。這些實驗資料都是大國間的不傳之秘,美國根本不可能傳授給日本。
日本著名右翼政治人物石原慎太郎
美國雖然傳授給日本火箭技術,對其儲存大量核材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對於日本發展核武的關鍵核心環節依舊拿捏地死死的。除非這些限制徹底解除,否則日本發展核武的潛力大概就只能是潛力。除非世界格局發生徹底性的改變,否則那種“日本幾個月之內就能造出原子彈”的劇情只能出現在像石原慎太郎這樣的日本右翼分子的YY裡。
就算退一萬步講,未來某一天美國願意徹底解除對日本發展核武的限制。日本身邊“東亞怪物房”裡的幾位重量級玩家會不會坐視不理呢?這就是另一個有趣的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