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鮮血與戰火的洗禮,中國人民解放軍終於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了新中國。
1955年,10個猶如不滅星辰般的名字被永載史冊,他們也代表了那些在戰火中犧牲的英雄們。
這次授銜,是黨和國家,對於征戰沙場多年的革命軍人的最高褒獎,更是對他們軍事素養以及赫赫戰功的肯定。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十大開國元帥慢慢地離開了我們。到了1988年,僅剩下聶榮臻與徐向前。
開國十大將軍也只剩下了蕭勁光與譚政,不過這一年並不平凡,為了編寫紅四軍的成軍歷程與各個戰役,這些老將們又重新聚在一起,拍了一張彌足珍貴的合影。
照片上的將軍元帥,他們各個都曾在戰場上幾經生死,身經百戰。
其中11人都曾當過大軍區司令員,7位將軍坐著,4位開國少將站著,還有一位國家主席和開國元帥。
他們都是誰?
到底誰才能穩坐C位呢?
首先是站著的4位開國少將。
中間那排從左邊數第五位是肖全夫,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安徽省金寨縣人。
14歲參加紅軍,兩年時間內,他屢建戰功,在部隊中赫赫有名。
之後被調往紅四方面軍手槍隊擔任排長,在一次戰鬥中,右腿被扎傷,落下終身殘疾。從那以後,他的右腿就比左腿短了不少。
雖然身體上有缺陷,但他卻是思想上的巨人,每次指揮作戰都快準狠,能夠乾淨利落地找出敵軍的破綻,迅速出擊。
因此,他被一些老首長親切地稱為“飛虎”。他在戰場指揮作戰時,擅長結合地形來制定謀略和技巧,用多謀善斷來形容他再合適不過了,是一位智勇雙全的戰將。
2005年2月,肖全夫在京病逝,享年89歲。
站在肖全夫右邊的是周世忠少將,周世忠原名周詩忠,家住湖北省紅安縣,是武漢軍區最後一位司令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貧困的家庭,年僅10歲就跟著父親去武漢打工。
那時他還是個孩子,哪能經得起工廠的摧殘,於是在兩年後,他憤然離廠參加了革命,加入了紅四方面軍。
在跟隨紅二十五軍到達南渡衲河時,被敵人包圍。政委中彈犧牲,是他在關鍵時刻臨危受命,親手擊斃了敵軍團長。不僅為政委報了仇,還提高了我軍計程車氣。
抗戰全面爆發後,他先開闢了蘇北戰場,隨後策應豫東戰役、參加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
1992年,周世忠因病逝世,享年75歲。
第二排最中間戴著眼鏡的是尤太忠少將,河南信陽人,是開國中將王近山的愛徒。年僅13歲就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三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他幾乎參加了中國近代史所有的戰爭,算得上是身經百戰。總之一句話,只要黨和人民有需要,他就會時刻準備好上戰場,毫無怨言。這就是老一輩將領的覺悟和精神吧!
1998年7月24日尤太忠逝世,享年80歲。
尤太忠右邊的是王誠漢,湖北省紅安縣人。他也是13歲參加紅軍,16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也參加了多場戰爭。在新中國成立後,當過西藏軍區的副司令和成都軍區的司令員。
他這一生真的很勵志,算得上是戰場升職記。剛進入軍隊只是個小兵,然後升到了班長、排長、連長等等。做的貢獻越多,升職越快。
就這樣一步步,一級級,做到了中國最牛開國將領。
雖然身經百戰,戰功赫赫,但也讓他忽視了親情。
他曾在回憶錄中說過,在參軍後,為了維護部隊紀律,他只偷著看過母親一眼,還是個背影,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再也沒有見過生他養他的母親。
2009年11月20日,王誠漢因病逝世,享年92歲。
接下來是第一排的7名將軍
第一排右五是開國中將秦基偉,和尤太忠是老鄉。
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他,但提起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還有為了掩護戰友、保證戰爭勝利,在烈火中紋絲不動的邱少雲。
以及在衝鋒的路上就早已流乾血的黃繼光,恐怕沒人不知道。
當時參與上甘嶺戰役的主要士兵就是秦基偉將軍的第十五軍。
在他的帶領下,我軍浴血奮戰,冒著槍林彈雨拿下了此次戰役的勝利。將敵軍牢牢釘在了上甘嶺前,打得他們落花流水。
最後無可奈何,只好彎下他們驕傲的身軀,在談判桌前低下頭,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1997年2月,秦基偉將軍病逝,享年83歲。
第一排右四是陳再道將軍,湖北省麻城市人。毛主席曾用:“打仗很勇敢、真不簡單”來形容他。
在他50多年的戎馬歲月中,陳再道一直都是個不畏艱險的硬漢,不管敵人如何強硬狡猾,他都能沉著冷靜的分析局勢。好像只要有他在,戰士們就有了必勝的信心,就有了主心骨。
打仗時,帶領部下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我軍士氣。以其頑強不屈的大無畏精神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建國後,他率領部下剿滅了多個地方的悍匪以及國民黨的殘餘勢力,為進一步穩定中原局勢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他擔任中南軍區和河南軍區司令員時,也是夙興夜寐,嘔心瀝血,把安穩和和平帶給了當地老百姓。
1993年4月,陳再道於北京病逝,享年84歲。
第一排右二是鄭維山中將,毛主席曾這樣誇讚他:“南有許世友,北有鄭維山,”能夠和許世友將軍比肩,一定也是一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我們的印象中,想要成功完美地伏擊到敵軍,一定是在視線不明的黑夜,這樣才能隱藏自己。但鄭維山將軍偏不,偏要打敵軍個措手不及。
1952年,彭老總點名讓鄭維山出任司令員兼參謀長。次年五月,在金城反擊戰中,鄭維山反其道而行,在大白天潛伏作戰,而且還是三千人的大潛伏。
之後苦戰四天四夜,終於迫使敵軍停戰,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1955年擔任北京軍區的司令員,從此開始了他對部隊的各種建設與訓練,兢兢業業,從不怕吃苦受累。
2000年5月,鄭維山在京病逝,享年85歲。
第一排右一是李德生將軍,他在少年時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其長達八十多年的軍旅生涯中,李德生參加過無數次戰爭,受過傷,流過血,子彈穿堂而過,造成左手殘疾。但他始終跟著黨走,對黨充滿信心。
2011年5月,李德生在京病逝,享年96歲。
第一排左五是洪學智將軍,洪學智從小放牛,只上到小學便去做學徒了。
他在少年時期就已經參加了革命,1929年入黨。在其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當過小兵,也做過司令。
但最了不起的是他參加了長征還有三大戰役,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突出貢獻。
2006年11月在京病逝,享年94歲。
前排左四是陳錫聯將軍,陳錫聯將軍這一生征戰無數。
其中最值得炫耀的就是夜襲陽明堡,趁著夜色,他一舉炸燬敵軍24架飛機,從那以後,部隊裡沒人不知道陳錫聯的大名,可謂聲名遠揚。
在我黨建立太行山根據地時,他也做出了突出貢獻,擔負著挺進中原的責任。無論條件多麼艱險,始終勇往直前,絕不退縮。
1999年6月陳錫聯逝世,享年84歲。
第一排左二的是張才千將軍,張才千將軍是55年授銜的老中將,動盪時期結束後,是南京軍區的第一司令員。
他具備了老一輩紅軍的優良傳統:平易近人,他的言談舉止給很多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戰爭之餘,他最喜歡和士兵們嘮家常,還特別擅長圍棋和橋牌,經常把下屬贏得叫苦不迭。特別是他獨特的湖北口音,說起話來常常是妙趣橫生,讓部隊裡充滿的歡聲笑語。
但等上了戰場,他就像變了個人一樣。變得十分嚴肅認真,他擅長根據不同的敵軍,制定相應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比較擅長以少勝多和圍點打援。戰爭結束後,他都會第一時間總結經驗教訓。哪裡不足,哪裡是優勢,都會一清二楚地記錄下來,並將這個優秀習慣傳承下去。
1994年12月張才千在京逝世,享年83歲。
第一排左一的是杜義德中將,1912年出生於湖北武漢黃陂。17歲參軍,隔年入黨。
說起他就不得不說名震中外的劉鄧大軍,其中最能打硬仗的便是第六縱隊。這支隊伍的信念就是不成功便成仁,特別是在王近山的帶領下,立功無數,但也闖下不少麻煩。
所以後來由杜義德接任司令員,但對於鄧首長來說,他要比王近山更穩妥更靠譜。在最艱難的時刻,是杜義德經受住了考驗,頂住了壓力。為挺近大別山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就是11位大軍區司令,但他們都不夠格坐在C位上。就連徐向前,也差點意思。
徐向前元帥是黃埔一期的學生,參加過著名的廣州起義。
在紅軍時期也跟著爬雪山、過草地,還曾指揮反圍剿,在千錘百煉後,帶領部下開闢出鄂豫皖、川陝兩大根據地。
更重要的是,他可以算得上是紅四方面軍之父,我們熟知的很多英雄將領都曾是他計程車兵。
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軍事理論,雖然打仗剛猛,卻勝在靈活多變。徐向前手下的將軍們永遠尊敬他,這也是他一直屹立不倒的原因。
能夠穩坐C位的是大將李先念,雖然在軍銜上低徐向前一等。但他在1983年到1988年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在這期間,他積極瞭解經濟發展狀況,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有句話說得特別好:“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如今我們國家日漸強大,百姓生活安穩富足,各個行業都在快速發展。我們能有飯吃,有學上,不用為了溫飽而發愁,還能自由自在地選擇自己喜歡的行業。
我們能有這麼美好的生活,都是革命先輩用血和淚打拼下來的。沒有他們的犧牲,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所以我們在好好生活,追求夢想的同時,一定不能忘記他們!
革命先烈是我們民族的開拓者和先行者,他們是中華民族的榜樣,先輩雖逝,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