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陳佳靖 林子人
編輯 | 林子人
【上海】
空山基:大都會
展覽時間:6月18日-11月21日
展覽地點:昊美術館
門票:150元(通票)
日本藝術家空山基擅長用噴槍技術創造出一系列機器姬形象,以探討種族界限、永恆生命、技術與人工智慧等話題,其作品從1970年代以來在廣告、設計、電影、街頭藝術和當代藝術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空山基的作品獨特之處在於,他描繪的人物形象雖然是被堅硬金屬包覆的機器人,但它們線條柔美、姿態靈活自然,仿若有慾望和思想的真人。空山基的作品也能讓我們聯想到回潮的“Y2K”風格——這種流行於世紀之交的“未來感美學”源自人們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樂觀主義,在當時的流行文化留下了深刻印記。
作為空山基在中國的首次大型展覽,本次展覽將展出藝術家從1970年代至今的創作。除了系統性地介紹空山基在繪畫、雕塑、裝置等領域的連續實踐之外,展覽還將展出藝術家的近期新作,其中包括對經典電影《大都會》致敬的繪畫。
(同期展出的還有“MR.個展:日常派”“我與博伊斯·王廣義:人臉識別-尋找韃靼人後裔”“秦思源:園音”。)
萬物的聲音:蓬皮杜中心典藏展(二)
展覽時間:2021年7月28日-2023年2月5日
展覽地點:西岸美術館
門票:100元
繼開館大展《時間的形態》常設展後,西岸美術館攜手法國蓬皮杜中心推出當代藝術史三部曲“時間”“萬物”“空間”的中篇《萬物的聲音》,聚焦“物”的概念及其在現代主義歷史中的地位。展覽共設18個章節,橫跨20世紀初至今。展覽上半部旨在呈現由杜尚創造的“現成品”藝術開啟的先鋒派藝術,下半部則聚焦於1950年代消費社會誕生以來藝術家對物品、消費和由物構建身份認同等話題的關注。展覽中出現的一件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指涉的作品或許能引起中國觀眾的特別關注:法國藝術家泰奧·梅西耶(Théo Mercier)注意到古代中國文人對奇石的痴迷,他從2009年開始收集水族館的各色假石,當它們被陳列出來時,既像是貨架上的商品,又仿若博古架上的私家收藏。
展覽中的第17個章節題為“當鏡子成為日常消費品”,展示的是比利時藝術家紀堯姆·比伊爾(Guillaume Bijl)的裝置作品《鏡子展位》。藝術家在展廳內復刻了一家鏡子店的景觀,每面鏡子上甚至都還保留著價格標籤。這件作品不禁讓我們想到藝術史學家巫鴻在新作《物·畫·影:穿衣鏡全球小史》中提出的觀點:透過跨國貿易和技術革新,穿衣鏡從19世紀開始逐漸從身份地位的象徵轉變為日常用品,與此同時人們對鏡子製造無限擬真的幻象的痴迷也逐漸衰退。
(同期展出的還有“洛朗·格拉索”。)
愛即色彩:馬克·夏加爾
展覽時間:7月31日-10月8日
展覽地點:上海九事美術館
門票:158元
馬克·夏加爾(Marc Chagall,1887-1985年),生於白俄羅斯的猶太裔法國畫家、版畫家和設計師,歷經獨裁統治、戰亂紛爭和背井離鄉的生活,在立體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的衝擊與洗禮中,發展出獨樹一幟的個人藝術風格,既老練又童真,既真實又夢幻。夏加爾早逝的妻子貝拉給了他無盡的創作靈感,很多作品中都出現了飛在天空中的戀人的形象,表達了藝術家的炙熱情感。
歷經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廊坊館和成都A4美術館兩站,經法國夏加爾基金會授權,“愛即色彩:馬克·夏加爾”巡展至上海九事美術館。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規模的夏加爾作品巡展,展出分為“愛”“故鄉”“夢境”“生活”等六個板塊,展出共計154幅真跡,橫跨夏加爾60年創作生涯。值得一提的是,夏加爾最著名的三大插圖作品中的《拉·封丹寓言》及《聖經》系列同時在此次展覽中亮相。
aaajiao:我死於網際網路
展覽時間:9月4日-9月26日(週三至週日)
展覽地點:銅仁路314弄7號314室
門票:免費
藝術家aaajiao的最新個展隱藏在上海市中心的一間老公寓內。展覽空間如同一個被中途放棄的施工現場,但觀眾從最初的震驚中平復心情後,會注意到四散在空曠空間內的作品:柱子上的四個影片,戲仿了Twitter、Instagram、Clubhouse和Facebook的介面,但介面中的一切資訊皆被遮蔽,兀自做著無意義的頁面重新整理;域名為“ddrk.me”的網站whois資訊被列印在工業薄膜上從牆壁一直鋪到地板上;一系列由手機拍攝的生活照貼在了窗戶上,與窗外的公寓樓形成某種互文……
aaajiao說這個展覽探討的是“網際網路的失敗”,即那些被激動人心的網際網路創業故事和科技巨頭成功案例遮蔽的,普通人在生活與網際網路深刻繫結後造成的資訊爆炸、麻木睏倦乃至“數字死亡”。他認為,演算法機制在改變我們對“什麼值得被看到、被分享”的看法,“原本這種‘值得看’和‘值得在網際網路上分享’是不衝突的,但是現在二者卻變得衝突了。原因可能就源於這種演算法的機制,它只篩出它所謂的價值,因此它很難呈現多樣性。我覺得我凝視空白就是為了試圖看到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對我來說是與死亡相反的‘生’的感覺。”
希望:Prix Pictet百達攝影獎
展覽時間:9月11日-10月24日
展覽地點: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門票:40元
這是百達攝影獎(Prix Pictet)在中國大陸的首個展覽。百達攝影獎創立於2008年,每一年半舉辦一次,是以攝影和可持續為命題的國際前沿獎項,此前的主題既有“土地”“水”這樣與環境保護直接相關的主題,也有探討人類社會發展失衡的主題,如“增長”“消費”“空間”。本次展覽展出的是入圍第八屆百達攝影獎的12位國際攝影師的作品,從逆境中掙扎求生的人到修復再造自然的偉大嘗試,他們用鏡頭記錄下的微妙瞬間為“希望”提供了12種不同的解讀視角。
第八屆百達攝影獎的獲獎藝術家是來自象牙海岸的獨立攝影師喬安娜·喬瑪利(Joana Choumali),她的獲獎作品《這都會好的》系列拍攝於2016年4月,大巴薩姆恐怖襲擊三週後。藝術家直接在照片上刺繡,用這種緩慢的、手工勞作的方式為攝影作品增添層次和意涵。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館長劉香成表示,這件作品在挑戰攝影固有認知的同時啟發了新的思考,“第一,它絕對也是攝影,因為她把所有的攝影元素都在畫面上表現出來。第二,她的每一針每一線都打動了我。因為對我來說,藝術家在作品裡面投入的情感從這些技巧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它是一針一線的,在這個作品裡面用不同的線,不同顏色的線,經過很複雜的創作過程,在攝影的畫面上突出她要表達的內容。”
【北京】
義大利文藝復興紙上繪畫:一次與中國的對話
展覽時間:2021年9月3日-2022年2月20日
展覽地點:木木美術館(錢糧衚衕館)
門票:199元
“文藝復興”一詞的義大利文“rinascimento”原意為“重生”,在歷史上特指15世紀義大利思想與文化的繁榮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不僅從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中獲取靈感和素材,更代表著思想、技術和觀點實現了更為廣泛的交流與互通,並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持續影響著世界各地。國內外學者曾從民族建構和改革的角度討論了文藝復興對現代中國的影響,而在當代藝術的語境下,我們亦能從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非歐洲的視角來重新定位和評價這些歷史作品。
此次展覽由木木美術館與英國大英博物館聯合舉辦,不僅呈現了大英博物館藏品中包括列奧納多·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提香和拉斐爾在內的眾多文藝復興藝術家的紙上繪畫作品,而且將這些作品與中國當代藝術並置對話,發掘西方文藝復興與中國之間跨越時空的重要關聯。此外,展覽將以文獻資料的形式呈現胡適、梁思成、傅雷等國家變革和文化運動程序中的關鍵人物的著作,探索“紙上繪畫”作為一種概念性和探索性工具對於文藝復興藝術家的重要意義。
徘徊久:具本昌攝影(1990-2021)
展覽時間:9月4日-11月14日
展覽地點: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
門票:60元
韓國攝影傢俱本昌的作品一直在探討時間的流逝。他捕捉靜止而脆弱的時刻,試圖揭示生命中不為人知的氣息。自2004年以來,他開始拍攝韓國傳統白瓷,透過《白瓷》系列突出了韓國文化遺產的簡單之美。對他來說,這些器皿體現了朝鮮美學的精髓,而且它們經常因日常使用而沾汙、開裂和磨損,因而是傳達人類生活的溫暖痕跡的完美主題。
此次展覽呈現了具本昌的多個系列作品,包括《白瓷》《時間的肖像》《息》《金》《面具》系列等。可以看到,具本昌對於物件有著特殊的興趣。被他納入視野的各種物品,既與他的個人記憶有關,也與文化記憶相連。他的攝影以韓民族的感性與美學為底色,揭示了隱藏於表面與表象背後的民族性的豐富內面。正如他所說,“捕捉那不可見的,是我攝影的歡愉。”
英格夫·霍倫:異物碎片
展覽時間:9月5日-12月5日
展覽地點:X美術館1-8展廳
門票:80元
本次展覽彙集了藝術家英格夫·霍倫的30餘件全新作品,它們來自霍倫對於工業製造、當代食品生產和航空公司等領域近十年的探索。在航空領域中,異物碎片(FOD)表示在不適當的位置所出現的物體,並可能因為處於該位置而對飛機或人員造成損害。在這個意義上,錯置相對於物體的其他固有屬性而言更具有破壞性。FOD這一概念也意味著,原本熟悉的物體在脫離了它們處於機械系統中的指定環境和位置後可能會變成異物。
在霍倫的作品中,機器與人類並非二元對立,而是重疊交織在一起。經過藝術家提取並改造後的機械部件隱約顯露出它們類似有機物的特質,甚至是類人形態的存在。透過對工業零件的拆解和重組,霍倫將“異物碎片”打造成一個由仿生物體堆積而成的現場。置身其中,我們得以窺探人類的慾望與需求如何塑造並消費著工業設計和產品,以及技術的進步如何在其中發揮作用。
安藤忠雄 ANDO BOX
展覽時間:8月28日-9月30日
展覽地點:北京復興國際中心
門票:免費
在將近50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安藤忠雄創作了200多個著名的建築作品,遍佈日本乃至全世界。他的建築設計融合西方建築理論與東方美學於一體,在對建築材質、幾何結構和空間持續探索的同時,開創性地將諸如光、風、水等自然元素引入建築空間,為建築注入特有的精神靈性,也激發人們以哲學角度反思建築的本質與真諦。
2021年3月,上海“安藤忠雄:挑戰”展覽引發了全民的觀展熱潮,“安藤忠雄ANDO BOX”展覽繼蘇州之後,現已正式於北京開幕,未來即將登陸更多城市。本次展覽以安藤忠雄最為人所熟知的建築影像作品與其珍貴的手稿及標誌性雕塑作品為主,其中展出的15幅鉑金影像作品被喻為安藤追求“建築之光”的代表作。此外,在北京復星國際中心的室外廣場上還放置了安藤的裝置作品“永遠的青春”青蘋果雕塑,這也是該作品首次來到中國。
鹽烤銀杏:王玉平個展
展覽時間:9月4日-10月16日
展覽地點:站臺中國
門票:免費
王玉平1962年生於北京,現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第四工作室。本次個展呈現了他近年創作的30餘件不同媒介的繪畫,多數為尺幅小巧的物件寫生。它們描繪了畫家生活中的心動之物:麵包、香菸、浮世繪、點石齋畫報、美式小檯燈、印第安鐵皮玩具,伊斯坦布林針織帽……王玉平筆下的色彩明麗而不輕浮,畫中事物彷彿有著記憶般的光暈,流露出畫家欣然自得的情緒,也以一種私人化的方式映射了現代世界的文化景觀。
展覽題目中的“鹽烤銀杏”是王玉平喜愛的一種日式名點,同時也暗含了展覽的主題——鹽,代表了平頭百姓的日常生活;烤,即寓意暖煦,傳遞心與繪畫的溫度;銀杏是斷生可食的果實,喻指畫家自然且純熟的技藝。“鹽烤銀杏”表明王玉平對宏大主題的拒絕,強調了平凡事物所蘊含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