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遊報道10日訊 (文/周金琰 圖/蔡昊)初冬,莒溪兩岸,晨嵐瀰漫,陽光輝耀。千紅萬綠中,滿山遍野的枇杷樹,繁花盛開。
我們一行人,正是在枇杷花盛開季節踏入常太鎮溪南村,踏入如同綠色海洋般無邊無際的枇杷林。看到片片正在吐蕊的枇杷花,我們才瞭解到,原來,要經過含苞、綻放、孕果等漫長時光的醞釀,才能締造出這枚香甜誘人、名聞遐邇的南國佳果。
溪南村位於莒溪南岸、風景名勝區九鯉湖下游。獨特的地理,滋潤了千百年聽慣流水歡歌的莒溪兩岸人。這個美麗的村莊雖然人口才2000多人,但有7.2平方公里的腹地,森林覆蓋率90%,境內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九龍谷公園。在村部座談交流的空暇間,無意中看見會議室後,滿山遍野的枇杷樹,那麼茁壯,惹人喜歡。那枝繁葉茂,或綠或呈黛色的樹枝,緊貼玻璃窗,承託著一簇難以細數花瓣的枇杷花團,映入眼中,白的樸實,黃的嫵媚,橙的妖嬈……雖不算豔麗,但淳樸,純潔,形成一片片此起彼伏、交相輝映的美麗圖景。當然,我們還知道,這枇杷花,包括整棵樹,渾身都是寶。她不僅為世界帶來美麗與芬芳,更為世人帶來沁人心脾的香甜美味。
在溪南村幹部的陪同下,我們順著村中大道,走過正在建設中的民俗街,頗有個性的街樓,特別顯眼。莒溪畔有6.67公頃的荷花田,可以想象,夏天荷花盛開的美景。村路兩旁,皆是長勢良好正在開花、引無數蜜蜂採蜜的枇杷樹,真不負“枇杷之鄉”盛名。村幹部介紹,村裡有560公頃枇杷,年產枇杷75萬公斤。枇杷是村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惠及千家萬戶。
在村中的屋埕上,基本上晾曬著枇杷葉,還有枇杷花等。據說除了枇杷果之外,有人專門收購枇杷樹的相關材料,進行各種加工,用途無限。的確,這讓我想起數年前在日本考察時,當時就有相關人士提到,想找機會到莆田常太收購枇杷樹的相關材料,製造藥品。如果枇杷果樹與製藥業建立聯絡,那發展前景十分美好。
我們一行穿過村中心,走到莒溪畔,看到了正在溪中施工的工程隊。他們在為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莒溪的工程施工。這項工程完成後,將完善基礎設施,改變村中用水歷史,為鄉村振興提速。
溪水潺潺,露出水面的石墩,有規則地排列在一起,接成一條每個石墩之間溪水流動的通道,把溪南和溪北聯絡起來。
村中一排排整齊的現代樣式的小樓,體現了當下村民居住環境和條件水平。而從一些保留下來的老屋的建築風格和規模,可以想象到當地居民的歷史風貌。有一房屋的外牆,還保留著用溪間卵石砌成的牆壁,工整有序,美觀大方,可謂不可多得的文化牆。在一座“七間廂”的前面,還豎立著一塊刻有“八卦圖”的方石。從風化程度可以估測出其是久遠年代的產物,圖象紋理清晰可辨,從中可以窺見當地人的生活智慧以及習俗跡象。
不遠處,在成片枇杷樹的包圍中,一座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物格外引人注目。其門庭上掛著的“進賢宮”匾,十分耀眼,為著名塗氏先賢塗慶瀾所書。塗慶瀾(1839-1912),字海屏,號耐庵,莆田縣常太里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登進士第,授翰林編修,充國史館協修。光緒五年(1879),御賜使黔(貴州)開科取士,任主考員,所得皆知名之士。光緒八年(1882),任國史館纂修,功臣館總纂,敘勞加侍講銜。光緒十一年(1885),分校順天府鄉試,簡拔人才,狀元趙以炯、榜眼崔培擢、探花劉培皆出其門下……真是“名師出高徒”啊,參觀“進賢宮”,從中也可以讀到當地居民尊崇先賢的文化傳統。
在“進賢宮”門前小埕上,微風吹拂飄來的陣陣花香,清新舒暢,沁人心脾。
流淌千萬年的莒溪,帶著歡笑的浪花,記錄著溪南人勤勞奮鬥的人生、繁衍生息的歷史,記錄著溪南人美好的生活。
責編|莊開燕 編審|鄭志忠
傳播仙遊聲音·講述仙遊故事·展示仙遊形象
@仙遊報道|微信、微博、企鵝號、頭條號